在理论上,我们都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必然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教育必然优于其他一切教育。但就现实而言,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未必不带有某些资本主义教育的色彩,社会主义教育在很多方面亦未必优于资本主义教育。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弄清这一关系,既是教育理论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实践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回顾与反思 总的看来,在教育问题上,社会主义中国始终没有放弃尝试与探索。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这种尝试与探索常常伴随着失误与偏颇。 1.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曲折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曲折性首先体现在教育理论与指导思想的辗转反复上。最初,新中国文化与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与教育建设的理论之中,即在文化教育的性质与特色、内容及形式上坚持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三大方向。所谓民族性,是指文化与教育要走本民族的独立发展道路,同时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与教育,为自己所用。按民族性原则,教育上的闭关自守和全盘西化都是不可取的。所谓科学性,是指文化教育要消除封建迷信,遵循理性与科学,其中包含着区分民族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所谓大众性,指的是文化教育要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与教育。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一总体方针与思想也还是正确的。但不幸的是,它并未贯彻始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真正对中国教育起指导作用的,是产生于“大跃进”时期的所谓教育革命理论。尽管教育革命理论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合理内容,比如对中国教育独立发展道路的探讨、对实践的强调等,但就其基本思想与实际后果而言,它是不可取的。教育革命理论的核心是坚持教育可以不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而高速发展,并最终为实现社会的超越性发展服务。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种超越,在我国已得到实现。按照当时一般的理解,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之上,这又是不可超越的。但中国“大跃进”的实质正是企图实现这种超越。与这种社会超越发展论相应,教育革命理论认为,既然中国教育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教育阶段而直接由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改造为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也就可以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很快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教育。由于一方面完全无视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无限夸大主观能动作用,这种理论最终必然沦为空想,并误导教育实践。文革对文化教育的全面破坏则是这一理论后果的极端体现。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对中国教育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是邓小平的教育思想。作为对此前教育方针与指导思想的校正,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务实精神。它一方面赋予教育以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又将教育的服务方向集中指向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无疑,这种校正本身是必要的,其效果也是积极的。但不可否认,由于主要立足于拨乱反正和解决具体问题,更由于具体实施者理解上的偏差,在教育的认识上,由于对经济的过分关注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的精神功能被削弱,其严重后果是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淡化。 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曲折性也体现在几经周折的教育实践上。我国建国初的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旧教育的改造与教育规模的大扩充上。从前者而言,我国实现了教育性质的转变,即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教育改造成为新民主主义教育,并使新民主主义教育很快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从后者而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础基本奠定于此一时期。与1949年相比,无论是在校学生数还是各级各类学校数,都实现了几倍的增长,教育结构布局也更趋合理。这一时期教育工作的突出缺点和错误表现在脱离中国自己的政治、文化和教育背景,全盘学苏,过分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导致了整个教育的僵化。 教育实践上的重大转变始于1957年。在对全盘学苏进行反思的同时,中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这种探索强调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引发了教育体制、办学模式、教育结构等方面的全面变革。但主要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这一良好开端并未继续下去。随后,中国教育完全走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结果,教育事业遭到全面破坏,教育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水平,滑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七十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后,中国教育也开始拨乱反正。教育再一次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受到重视,教育工作逐渐走上正轨。但是,由于单一经济论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育也蕴含着诸多与社会主义不相谐和的因素。我们不能不看到,今天的教育在对文革教育进行校正的同时,在有些人的思想上也逐渐淡化了为人民大众服务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勿庸讳言,由于经济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还不能完全突破精英教育框架,高等教育甚至还只能走精英教育道路。但在总的指导思想上,精英教育已越来越不可取了。而在实践上,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精英教育却显现出愈演愈烈的迹象,贵族学校、重点学校和重点班以及与之相应的高收费即是其突出体现。我们不能不担忧,长此以往,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及社会主义教育的优越性究竟如何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