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替代”是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认为,它是一种“从经济上的独立自主的目的出发,减少或完全消除某种产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政策”〔1〕。1950年, 普雷比希(Prebisch)和辛格(Singer)就竭力主张后发展国家的工业化,因为后发展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面对的是有限的世界需求,而制成品的国内需求却在不断增长,因此与之相联系的贸易条件便日益恶化,后发展国家的出路只有实行“进口替代”,可以说“进口替代”是工业化的一个必需的阶段。70年代,旅美华人经济学家杨叔进又指出:“进口替代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十九世纪晚期和二十世纪早期的日本经验便是人们常常引用的例子”〔2〕。 本文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和对外贸易结构变动两个方面对这段时期日本的“进口替代”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的“进口替代”分析 “进口替代”既与工业化有关,也与对外贸易有关,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导源于整个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本文这一部分从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入手,分析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比率变化和制造业行业比率的变化,从而观测“进口替代”的效果。根据大川一司和罗索夫斯基(Rosovsky)的研究,日本现代经济增长及工业化的起点是在1886年,因为此前如1880~1885年间制造业的实际生产额是停滞不前的,1886年却迅速地增长,增长率达到了18.3%〔3〕。因此, 本文的分析时限确定为1886~1920年,为了便于比较和使用资料上的方便,个别地方的时限适当提前或延后。 从1886年到1920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在当时世界上是很高的。从表1看,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源匮乏的国家, 它超过了正在走向衰弱的英国和萎糜不振的意大利,而与美、德等强国以及澳大利亚和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等资源丰富蓬勃发展国家相提并论,而同期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只有1.00%(1887~1914)〔4〕。 表1 日本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日 英意美德澳瑞典丹麦 1881~1885 1.71 0.752.61 3.79 2.173.05 1886~1890 3.53 1891~1895 3.12 2.42 1.32 4.30 3.09 0.44 3.363.60 1896~1900 2.25 1901~1905 1.84 1.32 2.79 3.86 2.84 4.273.45 3.25 1906~1910 2.29 1911~1915 3.35 0.20 1.49 2.70 1.331.51 2.34[b] 1916~1920 4.77 资料来源:(日)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景文学等译,对外贸易出版社,1989年,P42,P52。 (注)a:1893~1900年,b:1911年。 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格辛克隆提出的相对后进性假说,在初期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其后来的经济增长率越高。因为经济发展的水平低下就意味着该国的技术水平的落后,从而从其他先进国家引进技术的可能性就大。 19 世纪80年代日本的相对后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日本在开始现代经济增长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如前所述,日本现代经济增长是从1886年开始的,因资料所限,我们缺乏该年度的横向比较数字,兹以此前的1870年为例。假设1870年英国的人均GNP指数为100,则日本只为25.1,在所有可举例国家中最低,详见表2。第二, 日本与发达国家在各自现代经济增长起点时之间的差距。以1965年的美元币值计算,日本现代经济增长开始时的人均GNP只有136美元,只达到英国现代经济增长时的59.9%,美国的28.7%,澳大利亚的17.9%,详见表3。 表2 1870年时的人均GNP指数 国家 指数(英国=100) 英国100.0 荷兰 94.0 比利时69.7 美国 68.9 法国 64.3 德国 63.5 加拿大60.2 意大利57.6 丹麦 54.5 挪威 54.3 俄国 34.3 日本 25.1 资料来源:南亮进,前引书P31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制造业的发展对其贡献最大。从每年各产业实际产值的增加占该年度实际GDP增加的比率, 即相对贡献度来看,如表4所示,1888~1900 年制造业的相对贡献度为31.6%,1900~10年上升为52.4%,1910~20年为45.0%,在整个20世纪前20年里都占有最高的比例。制造业在GDP 中的构成比例也随之呈逐步上升趋势,如表5所示,在名义GDP的构成中,制造业的比例由1888年的19.6%上升到1900年的25.5%,再上升到1910年的31.9%,又上升到1920年的40.9%。表4和表5都证明日本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