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克雷岑(Paul Crutzen)提出人类世概念以来,人类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思考自然和人类未来命运的重要范畴。①人类世预示地球存在的危机境况,也警示人类作为自然中的存在所面临的危机。人类世的形成与加速不仅是人类工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后果,也是教育不断把人解释并培养为自然的统治者的结果。在人类世中,教育关心的是如何开发人类征用自然、环境、事物的能力,如何提升人力资本。这一教育取向意味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教育是导致人类世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世说明,人类对儿童的教育正在迷失方向。在当今的人类世中人类如何通过教育拯救自然、拯救自身已经成为亟待回答的教育问题。人类世已经成为教育学思考未来教育的根本处境,我们不得不在此背景中思考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年轻一代。人类世要求我们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人在教育中要成为什么,要求我们思考教育在什么方面关怀儿童、怎样关怀儿童。人类世的问题已经成为重新思考人类生命存在与精神如何成长的教育学问题。 世界要走出人类世,需要人类真正具有关怀世界与自身的智慧,为此教育需要真正关怀儿童,为他们的发展承担起责任。无论从人类世代更新的未来还是儿童个体成长的未来,无论从人类世的自然困境还是人类的命运,关怀儿童已经变成当下和未来的重要责任。②年轻一代的精神或心灵被何种事物所捕获,既是儿童一代的精神成熟的问题,也是人类未来的问题,同时也是星球未来的问题。如果教育以某些负面的方式造成儿童精神生态的危机,那将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③ 当今全球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对儿童精神生态的无关怀④,没有充分地对儿童的精神成长真正承担起责任。⑤教育结构对儿童以及年轻一代真正的精神关怀的缺失,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成长造成严重损耗。人类世中超工业化的教育媒介技术、教育文化对儿童的功能与素养的训练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⑥消费主义教育、工具主义教育对儿童精神时空的占用,不断低龄化、频繁化、普遍化;大众文化媒介不断通过数据与算法生产儿童的驱力、偏好,为儿童的精神注意力定向;儿童成长的道路上个人和集体心理层面的污染越来越多,年轻一代认知过溢综合征(cognitive overflow syndrome)、精神过劳症、抑郁症、焦虑症的发生比率在增加。⑦ 只有通过未来一代的智性精神的创生,人类才能创造塑造未来的生命负熵(negentropy),才能走出人类世。⑧只有通过对儿童的精神关怀,才能培育他们的智性精神。在当下的人类世中,教育学需要把教育与儿童的心灵成长的关系再问题化,考察当代语境中的教育关怀,考察儿童及年轻一代的心灵、精神及其意向所面临的问题,考察未来教育通过何种方式把儿童引向何方的基础性问题。 一、教育的消费化对儿童精神注意力的捕获 在人类世中,全球化社会与市场依赖消费工程(engineering of consumption)生产消费欲望,获得发展。激发和满足消费欲望成为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动力学机制。消费工程、社会过程、技术工程、教育工程合为一体,构成了社会消费化发展的路向。消费主义与工业化、技术化、资本市场共同加速人类熵的增量,构成人类世的主要动因,造成21世纪的消费幽灵与“精神爱欲毁灭”的困境。⑨教育在全球性的消费主义增长过程中逐渐变为训练消费意识与能力的手段,教育对儿童的心灵关怀变为对儿童如何在消费社会成为成功消费者的关心。⑩教育对儿童的照料与责任发生了重大转向,即转向对儿童获得实体利益的关心。 全球化的消费主义对未来儿童的消费资质和消费能力的关心,使得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注意力与功能结构(素质结构)进行预制,教育各个阶段配制各种注意力与功能形成技术,捕获、利用、占有儿童的精神时空,通过激发个体的心理驱力以迎合功能塑型。(11)学校教育体系成为未来儿童获得消费资质的必需品(教育消费品),儿童的注意力被全力引向实体性的世俗利益,生命意向与精神意志导向消费化。在现实中教育对儿童的关怀事实上下移为对儿童的消费能力的训练,关心儿童如何消费教育物品而获得未来的消费资格,把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变成可计算、可预测、可预存、可预制的消费生活的准备过程,引发儿童对未来消费利益、地位、资格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消费化教育体系将儿童纳入消费市场之中,以被消费市场征用资格的实现诱导儿童的精神动力,家长、教师、学校及其社会都以未来的社会消费地位鼓动、驱使儿童,把儿童的精神力量导向对消费身份的关注。这种型塑儿童精神意向和注意力的消费者教育,导致儿童精神的“不成长”状态。(12) 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关怀儿童精神力的施展方向或意向形成(attention formation),把儿童的注意力与精神定向引向真正能够建构儿童心灵的方向。(13)消费主义教育放弃对儿童的心灵教育,把对儿童的精神关怀转移到如何培养儿童对社会结构的适应性以及如何装备儿童的可征用性与工具性。不仅如此,教育的消费化以儿童的可征用性与消费资格的关系挖掘儿童的欲望,捕获儿童大脑的可用时间与空间,使得儿童的注意力转向消费利益,造成儿童的存在意义感与精神意向力的缺失等严重问题。教育的消费化对儿童注意力的扭曲导致儿童关心自己如何成为世界的消费者,这不仅加速了对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集体性精神生态具有破坏性的消费模式的扩张(14),也造成儿童精神生态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