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政治第三波与西方国家的政治衰败

作 者:
涂锋 

作者简介:
涂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政治学研究

内容提要:

身份政治已日益成为西方政治的重要特征。身份政治在西方国家引发国民身份的普遍性危机,导致民粹主义和政治极化泛滥,冲击并削弱了整个治理体系,进而开启了政治衰败的进程。本文基于国家建构视角,梳理身份政治、国家建构、政治衰败等关键概念,立足历史与现实经验来解释身份政治引发西方国家政治衰败的一个基本路径。本文的基本结论是,外部环境和内部制度是西方政治衰败的两个发生机制,而身份政治则是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关键一环。在当代西方国家,身份政治一方面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冲击效果,另一方面又放大了其制度自身的内部缺陷。身份政治激进化与制度性缺陷之间彼此震荡且相互强化,从而开启了政治衰败的进程。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3 期

字号:

       近年来,身份政治成为西方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欧美各主要国家,身份议题成为政治论述及实践的焦点,并在其内政外交中扮演关键角色。在国家内部,它表现为种族和族群身份的凸显及矛盾激化,其典型如美国种族关系的日益对立,白人民粹激进化与黑人抗争的暴力化;更严重的身份冲突还会冲击到既有的国家民族身份,引发英国、西班牙那样的国族分裂与地方分离运动。在对外方面,身份政治则表现为保守狭隘的身份意识兴起,如西方普遍化的敌视移民现象;在国际关系领域,则有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其典型如所谓“美国优先”的外交政策及各种无视国际规则和全球利益的“退群”行为等。

       一、身份政治:历史与概念

       (一)西方国家身份政治的再兴起

       在西方国家,聚焦于身份主题的政治形态并非一个全新现象。从长时段的历史回溯,西方国家经历了三波身份政治的洗礼。21世纪以来的这一波也是当代身份政治的一次再兴起过程。

       第一波身份政治发生在18~19世纪的西方民族国家建构时期。随着奥匈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等前现代帝国的解体重组,现代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历程得以开启。在这波身份政治的历史浪潮中,民族主义发挥了关键的意识建构作用。在帝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以及战争与革命的大众动员中,民族身份与国家意识构成了合法性与认同的新基础,并得到了来自国家的大力推动。①当代西方主要国家的国民身份都是在这一阶段被建构和巩固起来的,其典型例子如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意大利的统一(1870年),法国大革命(1789年)、美国的独立(1776年)及内战(1861年)等。

       第二波身份政治出现在1960~1970年代的西方民权运动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繁荣与冷战对峙的局面引发对资本主义和物质主义的反思,也催生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批判理念。这一波身份政治呈现更强的文化建构特征。在既有的国民身份内部,衍生出性别、环境、代际和族群等新的文化身份。身份政治这一概念就是源于当时黑人、女权、原住民及性别平权运动。这些社会边缘群体运用这一概念来唤醒其身份意识,维护自身权益并反抗社会不公。②这一波身份政治成效显著,在政治实践层面启动了大量社会改革,边缘群体的权益获得明显提升。西方社会也接受了多元文化论,鼓励主流社会与边缘群体融合共存,将多元认同融入到统一的国民身份之中。

       第三波身份政治形成于21世纪初,始于“911”事件和第二次海湾战争,历经叙利亚内战、全球金融危机、欧洲移民危机,到美国特朗普政府时期达到一个高峰。这一波身份政治的突出表现是对立化的身份认同开始撕裂西方主流社会。一方面,边缘群体的抗争更具反思性与组织化,“政治正确”理念进一步强化,在各领域都形成强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与全球竞争的冲击下,部分白人群体的经济地位持续下滑,并形成强烈的身份危机感;右翼民粹主义思潮随之高涨,对内推崇种族主义与宗教保守主义,对外奉行排外、反移民和单边主义。③在这一分裂性的进程中,双方都展开高强度的社会动员和政治竞争,社会政治日益两极化,在国民身份与国家方向上也难以维持基本共识。

       (二)身份政治的理论焦点

       身份政治概念是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建构发展起来的。但从历史进程来看,身份问题也是古典政治的一个核心维度。在西方,古希腊政治包括其正义、美德等观念都是以男性公民身份为基本前提。古罗马则明确将身份与政治关联起来,并独创公民权概念来区分罗马公民、拉丁公民、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身份群体。中世纪时期教士、贵族、平民的区分更是被高度固化。在东方,印度种姓制度为世人所熟知。古代中国政治同样带着鲜明的身份印记,在早期如“国人野人”的身份差别以及“士农工商”的身份差别,后期更直接建立“军民匠灶”的户籍制。因此身份始终是政治中的关键概念,与之相关的身份差异与公民资格,以及权利和地位的不平等也是政治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④

       当代身份政治的理论焦点发生了显著转移。政治研究的传统关注是分配性的,比如,行为主义强调分配的主体、方法与技巧等;⑤马克思主义强调与分配相关的不平等与阶级压迫。当代身份政治则从“分配政治”转向“承认政治”,理论焦点从“平等”转向“差异”,凸显、发掘和建构差异化的身份及其所蕴含的内在价值。⑥一方面,身份政治延续了传统左翼政治的基本目标,致力于发现不公正、反抗不公正,解放社会边缘群体;传统左翼政治聚焦在物质经济领域,而身份政治所界定的不公正含义更广,其视角扩展到各类社会文化领域,包括教育、媒介、消费、性别分工等。由是,身份政治得以发现更多形式的社会不公正现象,比如文化歧视、刻板认知、污名化等,进而揭示和挑战其背后深层次的制度安排。

       另一方面,身份政治的基本反抗策略与传统左翼政治完全不同。传统左翼政治主张弥合边缘群体与主体社会之间的不平等。身份政治则相反,认为这种差异性具有内在文化价值;某种边缘化身份不是矫正和同情的对象,而是值得去自豪和彰显的价值。因此身份政治意味着全新的反抗策略,边缘群体不再期望融入社会主流,而是要求社会主流尊重其身份所承载的差异化特质。⑦此外,身份政治还与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紧密相关,高度重视文化建构的作用,将身份视为主观经验和个体诠释的结果。⑧这样身份就不仅有种族、性别等“自然原生性”的类别,还能衍生出各种“社会建构性”的主题,比如说族群、亚文化、大众消费等。⑨在当前全球化和网络媒介的时代,身份政治的这一文化建构性更趋显著,引发的政治社会震荡也更加强烈、复杂和深远。

       二、国家建构视角中的身份政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