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口的中药材贸易(1872-1919)

作 者:

作者简介:
刁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宋思琪,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近代史研究

内容提要:

1872-1919年汉口的中药材贸易,以埠际贸易为主,转口贸易占有重要地位。1904年之前汉口的中药材贸易以麝香为主,后以五倍子为主。近代中药材贸易增长趋势明显,汉口的中药材贸易在全国的地位仅次于上海。以中药材名目为基础,从市场腹地、贸易路线以及与各口岸间的进出口贸易出发,对近代汉口中药材的贸易体系分类考察发现,1872-1919年虽然有变动,但自清以来汉口形成的中药材传统商业网络以及市场机制基本未受到太大的冲击,依然保持原有活力。这主要得益于近代汉口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和中药材商品的特性以及中国近代发达的国内市场贸易联动体系。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1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汉口中药材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明初,汉水还未改道,汉阳城外的商业中心,即如今的汉口所在地,中药材贸易已颇为兴盛,来自四川、江西、陕西汉中县和河南怀庆府的药商,在该地分别专营着几类中药材。明中叶,汉口镇的城市发展在汉水改道以后开始兴起,商业逐渐闻名,中药材贸易也随之迁移。崇祯年间,有一批来自河南怀庆的药农﹑药商,在汉口汉正街保寿桥附近的一条巷子里,摆摊售卖从家乡携带而来的地黄、山药等中药材特产。随着他们的中药材生意越做越好,药材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商业的集聚效应日益明显,于是河南怀庆府以及其他地方的药商,被吸引前来交易中药材。后来,这些商人在汉口定居下来,并逐渐组建药帮,而这条经营中药材的巷子也被称为“药帮巷”。药帮巷以及九如桥、大生巷、大夹街一带的药材商业区,逐渐繁华起来。

       清代,汉口开始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中转地与集散地。清代诗人查慎行提到汉口时写道:“巨镇水路冲,弹丸压楚境……人言纷五方,商贾富兼并……鱼虾腥就岸,药料香过岭。”①这不仅反映了当时汉口水路交通便利、商贾云集,而且中药材贸易已十分兴盛。事实上,当时汉口不仅集散了许多来自本省各府、州、县的中药材,还集散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药材特产。关于本省中药材的来源,有这样的记载,“药:天南星、半夏则出荆州,苍术则出京山,桔梗则出黄陂、孝感,玉竹、五加皮则出兴国,艾出蕲州,其他来自江西、云、贵、山、陕,而车前子、金银花、益母草、何首乌之类,又所在俱产,非尽来自他郡,参来自关东”。②汉口镇本身,“药则九节菖蒲”。③关于外省的中药材来源,《汉口小志》曾提到人参、樟脑及各种药材:“四川之人参、麝香,山西、河南、陕西、贵州之各种药料……皆集中于汉口”。④虽然本省所产中药材种类繁多,但总体而言,汉口市场上的中药材仍主要来源于外省。

       近代汉口中药材贸易持续发展,中药材市场逐渐走向繁荣。《夏口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汉口的)参号药房二十三家,药铺一百五十三家,药材行八十二家,茯苓行十一家……制药栈二家,医馆三十六家”。⑤其中,最主要的经营组织为药号﹑药行﹑药店和药铺。一般认为,“药材行规模仅次于药号,属中间经纪业。药店属中间环节的批发药材商户,药铺是直接为居民供药的商户”。⑥不过事实上,当时汉口的药店,就不仅有专门经营生药材的批发店,也有加工炮制后的熟药店,它们多以斋、阁、室、轩、堂、铺、局命名。近代汉口最有名的药店——叶开泰,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齐名,合称四大中药房。近代汉口中药业之繁荣及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关于近代汉口中药材贸易鲜有专门的研究,既有研究有的关注中药材整体,有的侧重考察某个或诸多具体的中药材⑦,比如枸杞﹑甘草﹑茯苓﹑人参﹑大黄等⑧;从研究内容看,多围绕中药材业的形成、生产与发展过程,政府行为等其他要素与中药材需求的关系,相关研究多与药商、药帮相关。⑨还有的研究从商品流通的角度考察药材的流通情况⑩,其中王瑞的《明清时期汉江流域中药材地理初探:1368-1911》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了明清时期汉江流域中药材的分布情况以及贸易变迁历史,重点介绍了中药材在汉江流域运输的水上路线,并对清末以汉口镇为中心的汉江流域药材市场网络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11)另外,还有从地方志的角度对汉口镇的药店、药行有关的建筑进行了介绍。(12)

       目前学界关于近代国内中药材行业的生产加工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且研究主题多样化,但从区域商品流通的角度专门研究中药材贸易的成果较少,特别是药材贸易的综合分析相比于其他药都和药市,内容有待丰富。汉口开埠后《中国旧海关史料》“海关清册”记载了江汉关及各地常关的各类商品货物流通情况,包括各类中药材贸易的进出口流通数据,记载得非常详尽,但目前尚未见到对其数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成果。近代汉口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既离不开广大中药材产地的支持,也离不开便利的运输条件,此外,还受各类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口作为汉水的入长江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水陆交通两便。汉口不仅位于长江流域,还在全国的交通网络中位于南北的中心,北达京津,南抵广州,陆路也非常便捷,这注定了汉口会成为商业大都会(13),商品贸易的周转和流量辐射全国。近代汉口的商品贸易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自开埠以来就有旧海关资料关于各类商品贸易以及流通的详细记载,本文主要研究近代汉口开埠之后1872-1919年汉口的药材市场及贸易的规模、结构。

       二﹑贸易规模与贸易结构

       (一)贸易规模

       近代汉口中药材贸易规模明显扩大,不仅仅带来中药材市场的繁荣,还导致中药材行业专业分工的细化。“药材已经作为多数商行主营业务,在各商帮中享有独特地位。”(14)清中叶,汉口经营中药材的行业有山货油行、茯苓行、人参燕、饮片、药材行、药店、药油贩运、运销、拆药九大行。而后,按行业不同,汉口又形成诸多类型的药帮,1918年汉口便有“药材行帮、茯苓行帮、参燕帮、均州芋叶帮、芋叶行帮、饮片帮、浙药店帮、浙宁药材帮、西药店帮”等商帮。(15)这一时期药业经营组织在汉口分布广泛,林立于市,且数量繁多,可以看出近代汉口中药业的繁荣程度及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中国旧海关史料》对1864-1919年汉口中药材的进出口额进行了统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