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20)12-0001-06 DOI:10.16697/j.1674-5485.2020.12.0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目标、新征程,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为了回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本文提出了“教育生态承载力”概念,即一定时空范围内,围绕着教育所生成的区域复合系统对于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所形成的支撑能力。教育生态承载力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生态承载力以区域教育现实考量为基础,型构区域教育发展生态圈,有助于更加全面、持续地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生态承载力提供了教育发展的结构性框架,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循证支持提供理论框架。教育生态承载力在解析教育发展生态圈的同时,也在展现着教育发展的系统性影响因素,更为精准地刻画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维度,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测量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教育生态承载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教育高质量发展客观上要求教育生态承载力的提升。 一、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的特征分析 特征是对概念的深度描述,对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的特征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的特征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原理,拥有生态性思维的把握方式。生态思维强调用系统整体的眼光看问题,是一种辩证有机的系统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由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而成的生态系统。[1]具体而言,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在力的作用方向上寻求公平与质量的统一,在力的作用场域上体现闭合性与开放性的共在,在力的存在形态上体现出静态性与动态性的并存。 (一)目标指向:公平与质量双向寻优 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内置公平与质量的双重维度,这是由其生态性的特点所决定的。生态具有动态平衡性,平衡性打破的同时便形成新平衡的发展趋势。引申到教育场域,便体现出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公平性。区域教育发展作为一种整体性发展,内部区域间、学校间和个体间的差异性状态使得区域教育生态始终保持在一种不平衡状态,公平性(即一种生态性平衡)便始终成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向,也是区域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价值追求。这与我国当前“县域义务教育均等化”“学前教育普及”等重要教育政策具有一致性的价值联结。质量是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所追求的第二个维度。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显然不是质量的低位状态所能够满足的,也就是说低位的公平无法适应当代人们的诉求。质量是对公平性的限定,人们所追求的是高阶公平,即高质量公平。以学前教育为例,多轮次“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后,学前教育普及化程度迅速提升,教育的公平性获得相应的发展。然而相关研究发现,由于数量的迅速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成为问题。[2]“入园难”的矛盾转化为“入好园难”。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基于区域教育情境的客观现实,深度把握公平与质量的双向并进,推动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形成教育的高质量品质。 (二)时空域限:闭合性与开放性共在 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具有时空的双重限定性,体现闭合与开放的矛盾性。教育生态承载力是在一定时空域限内的教育相关生态要素所型构而成的支撑性力量,所有的教育生态要素都是某一时刻下固着在空间上的,具有时空附着的特征。正是时空的差异性引起教育要素的独特性,并最终造成不同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多样性。因而在把握区域教育资源承载力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区域间的异质性,切勿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漠视教育生态的五彩斑斓。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虽然是闭合的,但是其依然拥有面向时空的开放性。面向时间的开放,体现教育生态承载力拥有自我内生性发展。承载力的构成要素、承载标准等都会随着时间发展和演进,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面向空间的开放,体现教育生态承载力拥有持续发展的外部支持。承载力持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互动交流,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优化。 (三)存在形态:静态性与动态性并存 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拥有静态与动态两种基本形态。承载力时空的闭合性决定其在一定时空内拥有静态形态。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能够对其进行静态层面的剖析,把握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的构成状态,有利于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以便承载力获得循证支持。动态性是区域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特性,集中体现在承载力自身拥有一套自反馈调节系统。DPSIR框架展现了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的动态运作路径。DPSIR分别代表驱动力(Driving force)、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3]承载力是一种应答力,是对驱动力所驱动的教育需求的回应。驱动力是使得教育需求产生、变动、提升的社会经济文化因子,如人口政策调整、科技水平发展、文化变迁等。驱动力作为外周环境转化到教育领域便生成了教育压力,即人民的教育需求,如教师数量、校舍数量、生均经费等需求。教育需求直接照应状态,即当前教育场域中资源要素的存有状况,代表着区域对教育压力的应对能力。在压力与状态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影响,影响分为低载、平衡、过载三种情形。在对影响情形的识别下由组织管理系统做出响应,而后进行新一轮的DPSIR运转。区域教育资源承载力走的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力的运作路线。 二、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的三重螺旋支撑结构 区域教育生态承载力以区域整体的教育生态为依托综合承载教育需求。根据承载力的发生机制,可以将生态承载力解构为情境支撑力、管理弹性力和资源基础力。情境支撑力是教育生态承载力的约束条件,提供着区域教育发展最为基本的要素,制约着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管理弹性力是教育生态承载力的调控条件,对情境提供的要素删选与分配,确定要素的规格与区位配置,决定着现有教育生态所能提供承载力的弹性范围。资源基础力是教育生态承载力的核心条件,直接决定着区域生态系统对教育需求的满足情况。三重螺旋结构代表着教育生态承载力的三重视野,即情境支撑力透视宏观领域、管理弹性力关照中观领域、资源基础力聚焦微观领域。教育生态承载力具有结构多重性和内容层级性。(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