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20)05-0030-11 中国政治学自恢复以来,在推进学科建设、繁荣学术发展、提升研究品质、创新理论范式、服务政治发展、注重人才培养以及增进国际交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显示出勃勃生机和良好态势,初步创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并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与作用。系统总结中国政治学持续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顶层设计和议程安排,促进其迈向新的台阶,出现新的飞跃。 一、中国政治学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 经过几十年的砥砺前行,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品质与话语影响与日俱增,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基础性学科。其主要成就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日益稳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初见规模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与政治建设是中国政治学的初衷与使命,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1]。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政治学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反之,则会出现学术发展的顿挫和学术研究的偏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的守正创新主要表现在: 1.在不断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经典的基础上,理论体系日趋完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为了系统、全面、准确地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政治原理,政治学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著作予以科学阐释,深入挖掘、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逐步改变引章摘句的拼凑与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的做法,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阐发越发清晰并系统化。围绕政治、阶级、国家、利益、权力、权利、义务、政府、政党、民主、法治、平等、自由等核心范畴,较为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述了这些政治现象,并逐步形成学术形态化,特别令人欣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不断丰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成果,中国政治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主体地位的凸显是建立在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之上的。伟大实践与理论创新的互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引领下,中国政治学逐步摆脱西方政治学的话语桎梏、理论束缚和方法壁垒,快速形成全要素、多领域、立体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体系。在不断旗帜鲜明抨击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随着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理直气壮地占领哲学社会科学阵地的同时,在中国政治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2.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落脚点与检验标准更多地取决于其研究目的究竟为了什么。而衡量政治学研究的价值追求最终要以研究成果为考量尺度。多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学术探讨始终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人民的诉求实现有机统一。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学问之一,政治学研究源远流长,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服务于极少数统治阶级的政治学理论占据多数。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工人阶级政治观的集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政治学的品质;“为生民立命”一直是中国政治研究的学术使命;“为学术而学术”“为理论而理论”的怪论以及不加辨别地将西方政治学①的概念、范畴和理论用于解释和评价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发展的现象日益成为中国政治学界主流反思的对象。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进程也反复证明,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也是政治学学术研究的取向。一旦背弃人民的需求,学术研究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去价值化”政治科学的学术话语陷阱之中,在学术教条中无法自拔;一旦离开了人民实践的丰富内容,学术研究也必将成为无根浮萍和概念游戏。中国政治学对此始终充满警惕。恢复重建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始终反映民意、追踪民生、增进民主、团结民心;始终为增进社会福祉出谋划策;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发掘中国传统政治智慧、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经验、论述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层出不穷的优秀成果,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术地位,巩固了“笔力独扛”的良好局面②。 3.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中国政治学的创新发展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活性与时代性[2]。众所周知,政治实践十分复杂,一方面,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必然在总体上影响政治设施的调整,政治设施的内在要素也在这种调整中不断相互作用而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在不同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在具体运行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具有特殊性的思想、理论、制度、方案、体制、机制的“实践供给”,这些“实践供给”又不断影响着各个国家政治设施的建构与变化。这些个别性、不可复制性的政治实践又进一步加剧了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既从历史的实践中总结政治演化的基本规律,又将对这一规律的揭示与具体运用植根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着力推进理论发展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统一。围绕“坚持理论创新,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3],通过持续创新,深刻阐释了阶级(阶层)政治论、国家主权(治权)论、政治文明论、民主政治论、特色政党论、依法治国论、国家治理论、国际交往论、协商民主论及核心价值论等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过程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丰富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宝库增加了新的财富。显而易见,正因为站在历史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进入了新时代,也正因为当代中国政治学所展现的与时俱进鲜明品格,才有可能引领其发展迈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