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成就的制度因素及其演进逻辑

作 者:

作者简介:
武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李扬,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原文出处:
历史研究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摆脱被殖民侵略的历史负累、规复国家运行轨道、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制度和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新中国成立后,在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国际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加快经济发展、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临的最重要、最迫切的任务。新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伟大成就。这70余年的历史,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调适、不断展现其优势的过程。

       一、加快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制度选择

       从世界近代以来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发展的核心是工业化,即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回顾人类历史,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制度主要有两种,即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导着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也或明或暗地控制着国家政治和对外政策。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制度建设主要遵循产权规则和市场机制,国家的对外职能重在通过各种政策和手段为资本扩张寻找国外资源和市场,以及转嫁国内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在于:各经济主体进行分散决策,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资本的逐利性质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资本家不得不加快技术进步和扩大经济规模;雇佣劳动者的商品属性又使其不得不加快提高自身技能以避免失业或被边缘化。资本主义制度最初在英国确立,到20世纪初,西方列强普遍完成工业化,并确立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市场主体多元化和自由竞争相适应的基本制度,对内主张由政府充当经济活动的“守夜人”,对外实行政府主导的扩张、侵略、殖民。

       当今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通过不同形态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工业化。之所以强调“不同形态”,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各有特点。这些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主要依赖四个条件:一是对外殖民或新殖民掠夺,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维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二是政府作用,它在资本主义经济遭遇危机时起到平抑经济周期的作用,并通过福利制度缓解社会矛盾,通过外交甚至战争等手段转移国内矛盾,塑造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三是科技革命,它通过升级产业结构刺激新的需求,避免传统技术条件下供过于求引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四是得益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全球化。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绝大多数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这些国家却难以在新的局势下实现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战后70多年来“南北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就说明了这一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显示出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局限性。首先,后发国家无法依靠对外殖民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只能依靠“自我剥削”来完成原始积累,不仅难以突破“贫困陷阱”,还会陷入社会动荡。其次,当今科技进步不同于18-19世纪的科技革命,那时可以依靠中小企业甚至个人完成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而当今科技领域的几乎任何一点突破都高度依赖大型科研设施和天量资金投入,非政府、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不足以胜任;而这不仅与发展中国家无缘,而且也与发达国家的私有制为主、分散决策的制度不相适应。因此,发达国家保持科技领先的需要和后发国家追赶发展的需要,乃至人类生产力进步的客观需要,都要求世界提出较之资本主义更为优越的制度设计。

       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中国所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四个显著特征。第一,它拥有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该政党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提升治国理政能力。第二,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广泛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使人民意志转化成执政党的治理决策;同时,中国共产党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国内外形势,作出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决策,这一决策主要反映社会“公意”和历史规律,而不是简单多数的“众意”。第三,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党和政府既要有能力确保正确决策的贯彻执行,又能通过有效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并设计相应的纠错机制。第四,在经济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既能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力,又能兼顾公平、不断调整利益格局,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与经济发展关系最紧密的经济制度来看,中国的经济体制具有更大的制度包容性和利益协调性。新中国成立时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就确定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经济方针,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各种要素根据贡献参与分配、对外实行“合作共赢”的经济制度。

       以上四个特征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执政党受制于制度、资本和利益集团约束,无法有效施政,政府是“被动”的,社会进步也往往是“被动”的,主要是“看不见的手”自发运行的结果。但市场经济会产生周期性危机,对内缺乏有效调控和改革手段的资本主义国家,难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而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汇集民意、顺应经济规律,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强化贯彻执行力度,从而使政府成为具有主动意志的主体,可以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力,并使生产力发展最终惠及广大人民。因此,只要党能保持先进性、人民意志能够有效表达、制度设计能调动最广泛积极性,那么,社会主义制度可以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具优势,更符合生产社会化和科技革命的客观规律。这一点,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单中得到了充分证明。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大幕到2019年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78.7亿元增至990865.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85元增至70892元。①依照我国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按2010年价格水平为每人每年2300元)测算,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亿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7.5%降至0.6%。②按照预期目标,到2020年底,中国可以完全消除绝对贫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