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20)02-0045-12 农村公共食堂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新的制度尝试。公共食堂在当时被认为是“共产主义萌芽”,在“大跃进”中一哄而起。由于其在实施中遇到很多问题,在中共中央对农村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调整后,公共食堂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解散。关于公共食堂研究的概况,已有学者进行了总结介绍①。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公共食堂既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意愿,又脱离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给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②。还有学者利用地方档案对不同地区公共食堂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研究,丰富了我们对公共食堂的认识③。然而这些研究由于主要着眼于政治视角,对公共食堂更多的是进行宏观层面的概括,因此这些研究难免表现出较强的同质性。本文以1961年北京市郊区农村典型调查资料为基础,着眼于微观层面,试图从公共食堂参与者的经济理性出发来解释他们对公共食堂的态度与选择,来展示当时北京地区农村公共食堂的复杂面貌。 一、1961年北京郊区的调查及社员对公共食堂的态度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难,其后中共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毛泽东在1961年多次强调全党上下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号召各级干部对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毛泽东还特别要求邓小平、彭真能够亲自到北京郊区进行调查④。从1961年4月至1962年1月,中共北京市委先后多次组织调查组深入京郊进行调查。为了真实地反映情况,加强调查的真实性,市委领导对此次调查十分重视。很多高级领导亲自去农村,在生产队住几十天,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或入户访问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如,公共食堂是此次调查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此之前,不少社员因表达了对食堂不满的意见而受到批判,这导致社员因担心政策再次反转而不敢表达他们的心声。为了能使群众真实地表达他们对公共食堂的意愿,这次调查首先声明不再将公共食堂作为社会主义的标志,强调“吃不吃食堂都自愿,吃不吃食堂都光荣,吃不吃食堂都是社会主义”,从政治上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不仅如此,北京市委还特别要求调查组让社员自己算账,“要让群众充分考虑,吃不吃食堂对自己是否合算,包括对生产、生活、收入以至养猪、积肥、燃料、开支等等是否全算,都要让群众自己算账,自己下决心。”⑤让群众学会算经济账,在无政治担忧的前提下从自身的切身利益出发。从后文所引的材料看,此方法让群众真实地反映出了自己的心声,调查组也获得了农民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态度及其背后的原因。调查后,北京市委共向中共中央、华北局报送了9个专题报告,并附送了32个典型调查材料,对人民公社体制、公共食堂、分配制度等一些重大问题做了详尽的叙述⑥。从调查的指导方针、方法、过程来看,这些调查报告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根据此次调查的材料,笔者整理出了一份京郊部分生产队社员对公共食堂的态度的统计表(表1),根据这份表,可以看到北京郊区的一些生产队对公共食堂不同态度的比例。 表1 北京市郊农村社员对公共食堂的态度统计(%)
大队 | 愿意入食堂 | 态度动摇 | 不愿意入食堂 | |
房山县坨里大队大苑村⑦ | 50 | 15 | 35 | |
朝阳公社南磨房大队窑洼生产队⑧ | 42 | 8 | 50 | |
朝阳公社丘家庄小队⑨ | 74.4 | 0 | 25.4 | |
和平公社来广营大队⑩ | 62.4 | 0 | 37.3 | |
怀柔县范各庄大队(11) | 64.5 | 0 | 35.4 | |
怀柔县下辛庄生产队(12) | 65.5 | 34.5 | 0 | |
怀柔县定慧寺生产队(13) | 30 | 0 | 70 | |
海淀区清河大队马坊第二生产队(14) | 91 | 9 | 0 | |
海淀北安河六队(15) | 0 | 0 | 100 | |
怀柔县范各庄大队(16) | 16.6 | 0 | 83.4 | |
怀柔县驸马庄(17) | 5.3 | 0 | 94.7 | |
顺义县仇家店大队第四生产队(18) | 12.5 | 0 | 87.5 | |
顺义县北小营生产小队(19) | 46 | 0 | 54 | |
顺义县陈各庄大队(20) | 80 | 17 | 3 | |
顺义县上辇大队(21) | 10 | 30 | 60 | |
门头沟公社贾沟生产队(22) | 48 | 0 | 52 | |
门头沟公社桑峪生产队(23) | 40.82 | 0 | 5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