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19)06-0048-09 一、科学认识的目标:普遍的和不变的知识 在西方精神史上,最早对科学的内涵进行系统规定和阐述,并且影响至今的是亚里士多德。概括起来,他在这方面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科学乃是“分科之学”,即以分门别类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的研究,分类的基础则是事物的种类(γ
νο
)。亚里士多德表示:“一有多少种类,存在就有多少种类,研究它们的是什么在种上属于同一门科学。”①这里所谓的“一”与“多”相对,即事物的类,“存在”可以暂且粗略地被理解为一类事物的共性或普遍性。也就是说,事物的种类有多少,它们的共性就有多少,对它们进行研究的科学相应地也就有多少。比如,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科学,亚里士多德至少就研究过三种: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它们之间的划分,恰恰体现了人类社会行为不同的类别,即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城邦(国家)层面的行为。 其次,科学的研究对象,或者说科学发现的目标,是那些恒常不变的事物,或者事物中恒常不变的部分。这些因素“不以时间来度量”,“并不存在于时间之中”。②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地认识的东西是不可改变的”,③“不存在关于偶性的知识,因为全部知识或是关于长久或是关于经常的事物。”④在这里,偶性指的就是可变的、因而只能由人的感觉而非理性把握的事物。 稍加思考就可以发现,这两项规定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事物种类的区分,其根本依据就是事物恒常不变的部分,也就是第一项规定中的“存在”和“是什么”,或者说事物的本质。虽然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尚未出现本质(essentia,essence)这一概念,但已经有几个不同的表述指向这个含义,比如种属(γ
νο
)、存在(ον)、形式(ε
δο
,ιδ
α)等。因此,每一门科学的建立都以一类事物的根本属性即共性为基础;而任何一门科学研究的基本目标,也都指向此类事物的根本属性。 最后,科学研究的工具是逻各斯(λογο
)。在此,λογο
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语言,特别是概念化的语言,二是指逻辑规则,后者人们也不很精确地追随古罗马人称之为理性(ratio)。亚里士多德反复强调,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事物的共性,并不能由人们的感觉器官所把握,而只能通过逻各斯(在言谈中)加以认识。当然,λογο
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同时也是科学知识得以表达和传递的工具。换言之,科学知识必须能够用语言加以传达,并且在表达中得到证明。⑤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知与不知的标志是能否传授。所以,我们主张技术比经验更接近科学,技术能够传授而经验不能传授。”⑥ 从以上亚里士多德对科学的规定可以看出,普遍性与不变性是科学知识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所以亚里士多德说:“科学就是对普遍者和那出于必然的事物的把握”。⑦这里所说的普遍性又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科学关注的是事物的共性而非个性,另一方面强调科学的知识能够被人们所共享,应该是一种公共性的知识而非私人性的经验。不变性也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科学研究关注的应该是那些恒常不变的事物,或者可变事物中不变的部分。 那么这种着眼于事物的普遍性和不变性、通过λογο
加以把握和表达的科学是否构成了人类知识的全部呢?显然并非如此。亚里士多德非常清楚,科学既非人类知识的起点,亦非人类知识的终点,更非人类知识的全部。科学并非人类知识的全部,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除了这种关于普遍物与不变物的知识之外,人们还需要、也确实具有那种关于个体事物和可变事物的知识,对此下一部分再讨论。这里首先谈一谈关于“起点”与“终点”的问题。 所谓科学并非人类知识的起点,指的是科学并不能为自身提供基础。也就是说,科学知识奠基于其上的那些基本概念、基本判断并非科学的产物。严格地讲,它们只是一些假设,虽然可能是看上去“不证自明的”假设。亚里士多德本人就表示:“凡是证明的知识,以及全部科学都有开始之点……然而科学的起点却不是科学、技术或明智。”⑧比如,人是政治的动物,这是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一个政治学经典命题,也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基点,但它并非来自经验的总结,亦非来自理论的推导,而是对人的根本属性的直观性整体把握。因此,除“人是政治的动物”之外,人们也可以断定“人是劳动的动物”,或者“人是会说话的动物”等等。产生这类判断的能力,亚里士多德称之为νου
,中文有翻译为“理智”的,⑨也有翻译为“智性直观”的,⑩也许“直观”更接近这个词的本义。海德格尔因此认为:“每一门科学本身,作为它所是的这门科学,都无法达到它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些基本概念所把握的东西;与这一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没有一门科学能够凭它自己的科学手段对自身作什么陈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