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回归生活”或“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热点话题,然而该论断也常位于矛盾和批判的中心。究其原因,很多时候是研究者对“生活世界”概念之哲学源出的理解困扰所致。为澄清这个问题,本文通过汲取杜威(John Dewey)和胡塞尔(E.Edmund Husserl)哲学思想中的营养,对教育中常用的“经验”、“生活世界”、“生活”概念进行思想溯源,探索“经验”与“生活”、“生活世界”几个概念的不同认识方法及其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在教育与生活世界之间架设“回归”的桥梁,也为理论在教育研究中的恰当应用进行思想指引。 一、“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主流观点及其理解困境 (一)两种主流观点 20世纪末,受近代哲学思潮的波及,我国教育界开始讨论“教育回归生活”或者“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普遍将“回归”定位在辨析“教育”与“生活世界”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之上,有以下两类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为基础,认为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根源,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批判的科学世界一样,陷入了科学主义的窠臼,将丰富、鲜活的生活世界遗忘了[1]。在此,“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为了解决教育遭遇的科学主义困境。为了方便,学界甚至将“生活世界”划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才是我们可以接触的活生生的生活,而“原始生活世界”是先验的、直观给予我们的先在世界[2]。由于日常生活世界对于人们而言往往是理所当然、不加思考的存在,而原始生活世界则需要“先验还原”等方法才能抵达。以此为基础,部分学者陷入误区:虽貌似从胡塞尔出发,却常常为了指导实践的便利,仅关注日常生活世界,而舍弃了对“原始生活世界”的探索。实际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思想除了引领我们逃离科学主义,其作为建立在一种回归本真“世界”思想基础上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哲学态度,之于教育研究的意义也许更为深远。 第二种观点主要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为出发点,认为教育的问题在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因为生活才是教育之根本[3]。也就是说,教育活动原本应该源于生活,并扎根于生活,不可以被简化为关于固化的、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该观点受到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主要关注教育背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不良后果。实际上,杜威的生活教育思想、“做中学”教育实践等对我国教育改革影响深远,也因为社会生活的动态变化属性,使得“教育回归生活”成了一个时谈时新的热点话题。 可以看出,以上两种主流观点均有其哲学渊源,在讨论问题时沿着正确思想路线,均能为教育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发现,某些学者在使用胡塞尔的观点时常常不够严谨,而引用杜威的观点时又不够准确,导致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当然,除了两种主流观点以外,还有一些新演绎出的逻辑,比如有学者认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提法失之片面,正确的提法应当是:教学面向生活世界,超越生活世界,走向科学世界[4]。笔者无法判断这位学者的哲学定位,至少与胡塞尔所提“生活世界”概念相去甚远。 (二)两种理解困境 由上所述,研究者们从杜威哲学和胡塞尔思想中抓取“生活”或“生活世界”两个概念时,经常发生以下两种理解困境: 第一,在杜威和胡塞尔两个不同的哲学话语体系中,“生活”与“生活世界”概念并不简单等同。考察发现,在教育领域的既有研究中,“教育回归生活”的提法,一般受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影响较大;而谈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时往往又喜好去追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较多出现的情况是,将两者不加区分地混为一谈,比如虽然貌似在从胡塞尔开始谈问题,但却将“生活世界”等同于为“生活”实践,显然缺少对哲学源头思想脉络的严谨考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杜威和胡塞尔的相关思想进行溯源,梳理清楚两者的相通和相异。 第二,“教育”是一个日常概念,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意蕴。那么,我们在谈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时,应该赋予“教育”一词怎样的意涵呢?教育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在当前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诉求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以得到彰显?显然,我们需要在教育中架设“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那么这个关键的桥梁是什么呢?唯有通过对相关哲学思想的追溯,了解哲学家在将日常概念“生活”和“生活世界”抽象化的过程中是如何思考的,才能为以上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看作“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论断的主要思想来源,认为通过对这两种相异的哲学体系中生活、生活世界的独特思想渊源和理论范畴进行深入探讨和比较,进而对概念来源进行澄清才能把握概念,规避教育研究中所产生的概念理解偏差及可能的不良后果,以规范教育研究中的哲学话语,提升教育思考的品质。 二、概念的澄清:经验的引入 从概念谈起,教育应该回归的是“生活”还是“生活世界”?部分学者常常不加以区分,按照日常用语的习惯使用之,从而导致貌似在说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谈论的却是杜威的“生活”教育,出现话语逻辑上的谬误。追溯近代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生活和生活世界虽均来自日常用语,却由杜威和胡塞尔各自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分别凸显不同的思想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