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表概貌与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独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丁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高等研究院。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发表总量不断提高,但是在全球教育研究的整体视野中,中国教育研究仍然只是一个小领域;本土学者在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表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但尚未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学术中心;不同领域的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存在差异,实证性的交叉学科影响力较大,基于文化背景的中国教育研究影响力比较低。在非交叉学科的中国教育研究中,定量和定性的研究范式各占半壁江山;研究的核心议题集中在教师教育、学习心理、语言学习、课程改革、教育政策研究等方面;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多来自西方理论,对国际知识体系的贡献比较低。国际中国教育研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过于笼统抽象,缺乏历史维度,且容易陷入二元对立思维。要提升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需要纠正当前评价指标体系过度强调国际发表数量的导向,建立理性的评价体制,引导学术研究转向精耕细作的发展方式。本土学者亟须改变在国际合作中的“学术加工”地位,增强对西方学术话语的自觉反思能力以及对中国本土教育经验的体认,将教育实践与文化认同凝练、提升为理论知识。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字号:

      学术成果的国际发表是中国教育研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方面,因而也被视为衡量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1]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中国教育研究成果数量已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然而,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的显示度却并不等同于国际影响力。后者的衡定还需要看研究成果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推进程度和贡献力。中国教育研究距其真正成为世界教育知识体系的建构者乃至主导者之一仍有较大差距。[2]因此有必要从多方面对现阶段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表概貌和特征进行分析,以探明未来发展方向。本文选取2000-2018年间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合集Web of Science(WOS)中SSCI期刊上发表的中国教育研究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引文空间图谱(Citespace)考察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表概貌,再从多个角度对发文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重点探讨本土教育研究在国际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方式

      本研究选取WOS中的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和EDUCATION SPECIAL这两大类教育研究进行分析。数据库检索分为两步,首先将主题词限定为“中国”,包括“中国”(China、Chinese)及中国的代称(sino*),全国所有的省、省会名称以及一些代表中国教育的特定词汇如“书院”(shuyuan)、“儒家”(confuci*、kongfuzi)等,得到的是全球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中国教育研究成果的数据库,即中国教育研究的全球库(下文简称全球库)。接着,为了进一步分析本土学者对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发表的贡献力,我们在全球库的基础上将作者所属国家限定为“中国”且地址限定为中国大陆地区各城市名称,由此得到本土学者在国际上发表的中国教育研究成果的数据库(以下简称为本土库)。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针对第一作者作出限定,因此凡为本土作者主持或参与的、合作的均为命中结果,包括本土作者与境外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的合作成果。数据检索覆盖的时间范围均始自2000年,截止于2018年9月初。全球库中共有5592条记录,本土库有1256条记录。

      二、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发表的时间、空间分布情况

      (一)年度发表情况分析

      表1和图1呈现的是全球库和本土库各个年份的统计情况以及本土库在全球库所占的比例。

      

      

      图1 中国教育研究全球库和本土库的年度统计变化图

      结合表1和图1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SSCI上发表的中国教育研究论文数量在不断增加,除了2002年与2006年数据有小幅下降外,自2007年以后上升态势趋于稳定;2018年发表在SSCI上的中国教育研究总量已接近2000年的五倍。中国教育研究本土库的变化趋势与中国教育研究全球库类似也呈现总体增长趋势。从总量上看,本土库占全球库中的22.64%。本土库在全球库的比重在2016年之前起伏较大,其均值不过15.22%,与世纪初的基线水平(2000年15.29%)相当。而在2016年以后出现激增态势,至2018年9月已经达到了39.38%,与2000年相比,本土学者参与发表比重提升了二至三倍。

      以上数据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研究在国际上的关注度增大,国际发表总量不断提高。尤其是最近两年来本土学者在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表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成为推动中国教育研究走向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全球“教育研究”的整体视野中,关注“中国”的教育研究仍然只是一个小领域。2000至2018年9月初,SSCI上发表的教育类研究的总量为123547篇,而中国教育研究只有5592篇。也就是说,在全球教育研究论文总量中,实则只有4.53%的研究是在关注“中国”教育。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表虽然在绝对数量上有上升,但其在国际学术界中的地位还有待提高。

      (二)发文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为深入了解本土学者在国际发表中的贡献力,我们对发文机构与发文作者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发文作者在学术合作中的地位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考察中国教育研究发文群体的地区分布情况(见表2),发现PRChina居首位,其次是台湾地区,第三位是美国,第四位是澳大利亚,第五为英国,其余各地区发文量则比较低,均未超过5%。PRChina包括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发文总量为2528,对比表1中本土学者发文总量为1256,可知本土学者发文量其实只占PRChina发文量的一半,港澳地区虽地域狭小,在教育研究上却足以与广大内地平分秋色。

      发文机构与发文作者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中国教育研究的学术中心所在。如表3所呈现,全球库中发文量前十的机构中大陆地区只占一所,即排名第五的北京师范大学,我国香港地区占三所且位列前三,台湾地区占四所,澳门一所,还有一所是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可见,港台地区的学术机构是中国教育研究国际发表的主力。当然,对于学术机构来说,发文量高不代表学术地位高,还要有稳定的学术研究队伍及代表性学者。接着我们再考察高产作者分布情况。在WOS提供的作者统计排名基础上,我们去除因姓名英文翻译缩写而导致的叠加计数,最后得到了发文量前十的高产作者名单(见表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