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文学批评论纲

作 者:

作者简介:
姚文放,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姚文放,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原文出处: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的首创。马克思所说“艺术生产”主要是指创作活动而与阅读和批评无涉,但其文学批评实践却显示了强大的生产性。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在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之间存在的这一悖反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为生产性文学批评的建构预留了广阔的空间。“生产性文学批评”是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出发,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提出的新型理论范式。20世纪文学批评开启了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进路,形成了技术决定论、经典文学批评、接受美学、文学生产理论、生产价值理论、审美—政治视域等模式,蔚成主体性、社会性、现时性、建构性、开放性等理论特征,进而带动诸多新的理论问题,为当今重建生产性文学批评提供新的探索空间和创新契机。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9 年 06 期

字号:

       DOI:10.19411/j.cnki.1007-7030.2019.01.001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9)01-0005-11

       一、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提出

       “艺术生产论”为马克思所开创,马克思在论述“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的问题时作了如下表述: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莎士比亚同现代人相比。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①

       这段话人们耳熟能详,这是马克思使用“艺术生产”这一概念的唯一之处。不过类似说法在马克思著述中不一而足,相对集中于其政治经济学手稿之中。在另一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将作家称为“生产劳动者”②,而且将“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师、医生、牧师等”称为“从事各种科学或艺术的生产者,工匠或专家”,③认为他们“生产的结果是商品……如书、画,总之,所有与艺术家所进行的艺术活动相分离的艺术品”④。可见,在“生产”的意义上研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而对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之关系的研究,则是马克思社会理论的重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主要是指创作而未涉阅读和批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马克思的文学批评实践却显示了强大的生产性。他与恩格斯在大量著作、文章、文稿、书信中发表的文学批评,所涉对象遍及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中世纪文学艺术、文艺复兴、启蒙主义以及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艺术,通过对于具体文艺作品的分析,就艺术真实性、艺术典型、文学风格、艺术起源、悲剧与喜剧、批评标准等问题提出了大量富于原创性、经典性的见解,在意义生产、价值增殖、知识增长、符号编码等方面远超任何一个特定的作家艺术家,使得文学批评的生产性得到了充分彰显。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在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之间存在的这一悖反形成了巨大的张力,为生产性文学批评的建构预留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二、“生产性文学批评”何为?

       “生产性文学批评”是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出发,根据文学批评固有的生产性功能而重新加以界定的新概念,它是建立在社会生产的历史与逻辑双重基础之上、贯穿“文学批评作为‘艺术生产’”的新理念而形成的新型的理论范式,它以建成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批评理论体系为最高目标。

       首先,“生产性文学批评”确认相对于文学创作和作家艺术家,文学批评也是艺术生产,批评家也是生产者,文学批评在促进文学的意义生产、价值增殖、知识增长、符号编码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产性,在增进认知、促进人生、引导思想、改良社会等方面发挥独特的社会效用,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凸显了鲜明的建设性、产出性和构成性,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次,“生产性文学批评”不仅关注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且重视社会文化结构对文学艺术的限制和规定,从而拓展了文学批评阐释文学艺术的空间和思路,相对于那种只关注和阐发文学艺术审美特质的单一模式的文学批评,它是一种关注和发掘文学的多重意义和多重功能且具有开放性的批评。

       再次,“生产性文学批评”通过批评实践使得文本中原先被审美批评所忽略、所遮蔽的意义得到呈现;使得那些处于感性形态的接受经验成为可言说的、学理化的知识话语;通过价值赋予使文学获得意识形态意义,将文学活动与意识形态话语建构沟通起来,从而参与到当今时代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工程之中。如此强大的生产性功能使得生产性文学批评成为一种增值性的批评,更是一种建构性的批评。

       最后,“生产性文学批评”以充实的理性内涵而立身,因此它对文学批评的质态、品位和格调是有要求的,它以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进步取向为衡量标准而将文学批评分为生产性的与非生产性的两种,大凡涉及伦理、政治之维、历史深度、批判与反思、符号学、文化政治、审美意识形态的当属生产性批评;而一般赏析性、娱乐性的批评以及各种劣质化、庸俗化、卑琐化的批评则为非生产性批评。为此“生产性文学批评”又具有为文学批评建立规范、制订法则的社会功效。

       三、20世纪以来生产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20世纪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媒介技术成为无冕之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爆发式增长,从世界范围看,社会结构从“工业社会”走向“后工业社会”(丹尼尔·贝尔),从“生产型社会”走向“消费型社会”(鲍德里亚),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组织资本主义”走向“非组织资本主义”(斯科特·拉什、约翰·厄里)。与之同步,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长足发展。而生产性文学批评也应运而生。如果说生产性文学批评在20世纪上半叶还是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话,那么20世纪中后期直至21世纪,则已是一发而不可收,20世纪生产性文学批评整合了多种理论资源,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批评模式,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可喜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