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新生

——人文科学的社会科学化及其根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精华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博士生

原文出处:
人文杂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几十年来,无论是前苏联的文学原理论著还是受其深刻影响的中国的同类论著、教科书,几乎都引用了列宁的这几段话:“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能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①a]“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实践检验这些映象,区分它们的真伪。”[②a]这是列宁关于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列宁的这个观点,作为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哲学原理,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列宁的反映论是很重视人文性,重视人的主体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但以往文学理论界的一些研究者,却对列宁的反映论不作全面的理解,把这一哲学原理简单地搬运于文艺理论,并以之为既定的理论基点和前提,推衍出庶几大同小异的理论模式,其千篇一律的结论是: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文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在于形象和感性方式,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于社会生活并随社会演变而进化,文学的创作过程也就是表现生活的过程,作品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作品的风格取决于作家现实的阶级倾向性、党性,作品的衡量标准在于反映生活的真实性程度,读者的阅读、批评家的批评也都是依据现实生活……这种文艺学模式,即反映论的文艺学模式。

      按照这种反映论文学理论来建构文学史观去审视文学史,那么文学史也就成了另一种社会生活史,与社会思想史没有多少区别。肇始于苏联的这一反映论文学史观对其他国家或后来世界文学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发生了全球性误读(Misreading)文学史现象。就中国而言,某些学者把一部丰富复杂的欧洲近代以来的文学史裁剪为单线发展的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演化史,其依据是:这些思潮分别与我们认定的资产阶级上升期、转折期、抗争期、变质期、没落期相对应,文学史正是对资产阶级这种变化史的反映。[③a]

      不仅如此,这种反映论文艺学还严重影响其方法论。按这种反映论原理去研究文学,那便是把带有写实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视为文学正宗,认为文学发展就是现实主义逐渐占据文坛统治地位的过程,西方文学在19世纪末以后之所以衰落,其主要原因和标志都是背离了直接反映现实的原则,不把20世纪现实主义向人物意识、心灵深处开掘视为进步、深化;而社会主义文学之所以代表了世界文学发展水平和方向,是因为它直接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或新人新事,等等。自这种理论输入后,我国古代文论强调的那种“言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王廷相语),“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语),整体把握文学的传统逐渐消失,代之以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这种方法论即使解释文学形式也是持社会决定论,认为格律诗、自由诗、叙事文学等文体的产生与衰落是因为“社会生活变化了”、“旧形式反映不了新内容”。这种方法论与现有反映论本身的内容与形式二元论存在密切相关。

      在上述反映论文学观、方法论规范下,如果具体进行文学史研究或文学批评实践,那么就会千篇一律采用这样一种体例“社会—政治经济背景+社会思潮+作家生平创作道路(或作品产生的实证原因)+作品内容与艺术分析”;使用的术语也就无非是“现实主义”之类文学流派名称,“真实性”、“反映”、“再现”、“表现”……如果是现实主义作家则具有共同的“真实反映了社会现实”之类丝毫见不出作家个性、复杂性的评价。中国与苏联几十年来一贯制的文学研究中,不仅损失了作家、作品自身的主体性,也使文学研究者本人失去主体性作用。

      现有的这一反映论文学理论比起丹纳、勃兰兑斯的文学社会学研究理论更偏离文学本体,具体运用它来操作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实践,既挖掘不出丹纳所讲的文学中的文化史价值,也阐释不了勃兰兑斯所说的文学中的社会思想史意义。恩格斯和普列汉诺诺夫所认为的文学思想,即文学最终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但中间有许多复杂中介(尤其是社会心理中介更为重要),而现有反映论文学理论对此可以说是一种理论倒退。

      (二)

      现有的反映论文学理论除了没有继承文学理论史上摹仿论、表现论及社会学批评等宝贵遗产,没有创造性地在文学理论中运用列宁的唯物反映论哲学美学思想外,它既有的成果也仅仅是涉及到文学理论中的一小部分问题,而且它论及的那些问题也没有对关键性的部分做出科学的解释。非常遗憾的是,持这种文学理论主张的人却一直没有发现自己的这种理论在整个文艺学体系中的不完整性,结论的不科学性,方法的机械性。

      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要由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要素组成,而且这四要素是个互相关联,不断流动的活动过程,即……作家→作品→读者→世界→作家→……[①b]这种说法已被文艺学界广泛接受。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它所要把握不是这四要素中的一种或二、三种,而是四要素构成的活动的过程和整体。也就是说,要研究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到文体、语言、结构、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要研究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作品不经过读者阅读、鉴赏、批评,那就不能成为一个活的审美对象,读者接受又有特殊规律;要把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来研究,因为文学活动有别于其他活动;要研究作家与世界的关系,世界即现实,它本身还不是文学作品,文学与现实不是直接对应的关系,生活变为文学作品还必须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由此可见,仅仅关注世界(社会现实生活)与文学活动某些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