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力量的回归  

作者简介:
沈潜,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批评与人文艺术研究。浙江 温州 325035;王子谦,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浙江 杭州 310058;张国清,通信作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哲学和政治学理论研究。浙江 杭州 310058

原文出处: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作为一股政治与社会思潮,第三波民粹主义席卷欧美发达国家并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影响。除了经济因素,种族与文化问题是第三波民粹主义在欧美兴盛的原因。在选举政治中,移民、少数族裔、恐怖主义、分离主义等议题成为欧美国家选民的重要关切,为民粹主义提供了土壤。在充分发展的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的民主制度里,民粹主义取得了完全的影响力。民粹主义同民族分离主义、文化孤立主义和民族(国家)主义等极端思潮存在合流趋势,影响着各国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给世界政治局势带来不确定性。第三波民粹主义既是对精英政治的反叛,又是对代议制民主的补充;它表现了人们对普世价值的疑虑,代表人民力量的回归,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8 期

字号:

      19世纪60年代,俄国民粹派和美国人民党引发了第一波民粹主义浪潮。从此以后,民粹主义犹如“幽灵”[1]1一般,从未缺席世界政治舞台。20世纪50年代,同民族独立运动相呼应,拉美地区兴起了第二波民粹主义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出现第三波民粹主义浪潮。丹麦、意大利、荷兰、挪威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民粹主义右翼政党与主流右翼政党联合执政[2],多数欧洲国家议会有民粹主义政党代表[3]。在近半个世纪里,在欧洲各国选举和欧盟议会选举中,民粹主义政党获得平均选票从5.1%上升到13.2%,所得席位从3.8%上升到12.8%[4]2。近几年,民粹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特朗普问鼎白宫是最好的证明。

      民粹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政治表现,其社会基础和政治诉求多有变化。最近的民粹主义往往同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分离主义、激进政治右派、文化孤立主义相联系,与各国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纠缠在一起,尤其对代议民主制度和精英治国理念构成挑战。民粹主义容易被贴上各种政治标签,被视为导致社会动荡和民族国家分裂的社会政治力量。我们很少听到有关它的积极评价,在政治和知识精英主导的政治话语中更是如此。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剖析解读民粹主义的三个要素,探讨第三波民粹主义的产生原因,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评估民粹主义在民主政治中的作用,从“人民力量的回归”高度来评估其在当代政治实践中的地位。

      一、解读民粹主义的三个要素:人民、精英和民意

      正如政治学许多概念一样,“民粹主义”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保罗·塔格特(Paul Taggart)在《民粹主义》的开头便指出,民粹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其在概念上令人尴尬的“不确定性”[5]1。欧内斯托·拉克劳(Ernesto Laclau)也指出,定义民粹主义会陷入“寻找定义→对不同国家案例进行研究→案例间细节存在根本性差异→放弃界定”的陷阱之中[6]145。这一点在1969年吉塔·艾尼斯(Ghita Lonescu)和欧内斯特·盖尔纳(Ernest Gellner)的尝试中得到了充分表现。他们联合43位民粹主义专家编撰了一本论文集Populism:Its Meanings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却没有得到关于民粹主义的普适定义。这是因为民粹主义是“弱核心的”(thin-centred)[7]主义,它可以被任何主义附着,被任何议题激起。“哪里有普遍怨恨,那里就有民粹主义。”[8]100

      尽管如此,民粹主义的内涵是明确的。它是关于人民的学说,人民、精英和民意是解读民粹主义的三个核心要素。

      1.人民是民粹主义的首要核心要素。在政治运动史上,民粹主义跨越时间、地域和意识形态分野频频掀起波浪,引发争议,在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实践中展示出巨大力量。它在政治倾向上时而激进,时而保守,在不同历史阶段承载着不同使命。但民粹主义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不可动摇的,它就是“人民性”或“草根性”。

      民粹主义有一种乌托邦的“人民观”,人民是“一群充满美德并内部同质的人”[5]70。它将“人民”限定在一个“中心地区”内,这一中心地区在过去是真实存在的,只是在现代政治中容易被人民的敌人无视和掩盖。民粹主义领袖的任务就是将主权还给人民,为这一中心地区重建“自然秩序”[9]5。在理念上,民粹主义“把人民看作真理的支柱”[10]102,具有天然的道德优越地位。除了“人民”,其他都是腐败的精英和危险的他者。任何行动只要被赋予“人民的名义”,就可以大行其道。谁质疑行动的合理性,谁就背离人民。这使得民粹主义容易沦为政治家权力游戏的工具。

      尽管对人民的看法很一致,但民粹主义对人民与敌人边界的划分却展现出了多样性,并不是单纯地表现为“人民”和“精英”的对抗。这一点在第三波民粹主义浪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传统意义上,民粹主义的“人民”是指在国家内部与精英相对抗的群体,他们在政治权力、财富积累和文化水平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人民有别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这种分野的主要诉求是左翼的,要求国家重视人民权利,在利益分配过程中更加注重公平。其次,第二种划分人民和他者的边界在于是否处于社会主流阶层,即所谓的“普通民众”[11]9。这里的人民指社会主流阶层的人,带有种族和文化差异意味,是在普通人民内部进行二次区分,而不是相对于精英的人民,他们处于大体一致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享有某种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他们代表这个国家的传统形象,比如在美国,信仰基督教的白人男性是“最美国”的美国人。这就使得民粹主义会具有反对多元文化的特征,打破传统的政治正确,重新讨论性向、宗教或种族等方面的议题。主流之外的其他种族及其文化和宗教受到排挤而成为“他者”,后者在现实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比如在美国,亚裔和非裔族群与白人相比,往往处于他者地位。第三,人民还可能以民族或国家为单位区别于其他民族或国家,比如所谓“苏格兰人”和“英国人”。它在民粹主义诉求中体现为分离主义或排外主义,在欧洲表现为现在十分流行的疑欧主义。由此可见,民粹主义已经超越“人民”与“精英”的简单二分,具有不同的政治诉求,但以民众对当权精英的反叛为基本注脚。因此,民粹主义所谓的“人民”是一个“空洞且漂浮的符号”[12]38,依对立面不同而表现出不同内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