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18)01-0130-08 迈入21世纪,信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推广与应用,引发教学活动的深刻变革与发展。我们之所以说此次变革是深刻的,是因为它不是局部性变革,而是带有全局性质的整体转型性变革,涉及教学观念与教学思维、教学媒介与手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时空、教学评价、教学制度等诸多层面。此外,伴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活动空间不断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世界,进而催生出一种新型教学形态——虚拟教学。如此一来,“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活动主要由现实课堂教学与虚拟课堂教学两种活动构成。[1]然而,在虚拟教学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现实教学之间存在发展不一致、不协调的现象,从而导致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矛盾或教学活动虚实二重性矛盾日益突显。因此,全面、深入探讨教学活动的虚实二重性及其表现,厘清教学活动的虚拟性与现实性以及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互联网+”时代教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现实教学:融身现实世界的具身化实践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实践活动,其现实性如何体现?在我们看来,现实教学是教学活动现实性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那么,现实教学是怎样的实践活动呢?在认识和把握现实教学的内涵之前,有必要明晰“现实”的内涵。关于“现实”一词之含义,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总体来讲,“现实”是指以自在方式而不是以人工方式(如数字化等)客观存在的各种实物及其关系,主要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社会、人及其活动。[2]45 基于对“现实”一词的理解,现实教学是教学主体(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室、实验室等现实教学世界中,以教学内容为主要中介以及面对面交流与对话为重要形式而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简言之,现实教学是融身于现实世界之中的教学主体,囿于教学现实、通过面对面方式开展的具身化实践,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现实教学是为了身体、基于身体、以身体验的身体化实践 在现实教学中,师生身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实教学也须臾离不开身体。首先,现实教学是一种基于身体、身体在场的感性实践。也就是说,教学主体是以身体依寓于现实教学世界之中的,身体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前提和基础。“身体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具有真正无穷性的存在和对象,即自在的存在。它是想象,也是客观基础和人类行为实践的根据和基石。……我真是靠身体拥有一个世界,与世界连接在一起。”[3]其次,现实教学以满足师生身体存在与发展需要为重要旨趣。正如洛克所言,应当将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因为“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4]正是通过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学生身体得以形塑与教化,学生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也得以发展与完善。最后,现实教学是“作用于身体”、在身体间、并以身体验的对象性活动。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的对象性活动,现实教学是师生通过身体、在身体间进行的身体化实践。身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对话的中介和支点。借助身体互动、体悟,师生可以不断体验到教学生活带来的欢乐与愉悦。 (二)现实教学是现实性教学思维规约的感性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实性教学思维是一种直面教学现实、立足于教学现实、以教学现实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具体来讲,其一,现实性教学思维以教学现实中的教学存在、教学客体或教学现象、教学关系等为主要思维对象,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逻辑一致性等特征。也就是说,在教学认识过程中,现实性教学思维要求教学思维的对象、客体与教学思维主体的主观认识相符合或保持一致。其二,现实性教学思维以建构“是什么”为主要操作思路。换言之,现实性教学思维主要关心“是什么”、而不太关心“如何是”,亦即重视结果轻视过程、重知识轻“知识的知识”,从而人为地将“是什么”与“如何是”割裂开来。其三,现实性教学思维方式是以语言、文字、符号等为思维中介的致思方法。教学思维方法是教学思维主体对教学思维对象发生作用的中介、工具或手段。现实性教学思维方法与一般性思维方式有着相通之处,主要运用的是语言、文字、符号等中介对教学对象、教学现象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综合与分析,具体包括经验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等不同思维方式方法。此外,现实性教学思维也存在着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思维过程中渗透着教学观、教学情感等方面因素。在此意义上说,现实性教学思维是“在一定教学观支配下的教学操作思路的统一体”。[5]其四,现实性教学思维是以“现实”为基点和边界的思维形态。由于现实性教学思维立足于教学现实、以教学现实为唯一出发点,力图在教学思维活动中保持其实在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将教学现实中的各种不可能性、不存在性以及在现实教学中根本就不存的且在将来也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均排除在外。正是在现实性教学思维的规制下,教学活动被深深打上“现实性”烙印。由于受到现实条件与现实性思维的限制,现实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三)现实教学是在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中展开的教学活动 现实教学是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教学活动。这种现实世界是真实、客观、复杂的,主要包括自在的物质世界(或自然世界)和自为世界(或人化世界)。首先,现实世界主要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性空间,是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组成的客观世界,具有时空统一性、连续性、有限性、可触摸性、可测量、实体性等特征。其次,现实世界是人(包括师生)生活其中的、属人的世界。“现实世界即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即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之外不存在人的世界,在人的世界之外不存在现实世界。”[6]最后,现实世界是可通过经验证实的、直观的感性世界。有论者指出,“现实世界是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是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的事实”。它“不是自我封闭、独立自存的抽象世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烦忙于其中,可以为人的经验所证实的现实生活世界”。[7]事实上,现实教学世界是现实教学得以存在、展开的前提和基石,离开现实世界,现实教学将成为空中楼阁或因失去其根基而不复存在。另外,由于教室、实验室、场馆等现实教学空间、场所的范围、区域界线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与安排,从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