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7)08-0092-05 互联网思维一般是指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进行工作、学习、生活、思考的新思维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思维正深刻影响并塑造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一般而言,开放、共享、自由、民主、协作、创新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精神,用户至上、快速迭代、跨界融合、专注极致、开放众筹是互联网思维的基本内容。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思维并不是由互联网创造的,而是它原本就存在,互联网只是起到了激发、强化作用并使之具有时代性而已。当前,互联网思维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思维。然而,在学校教育系统,教师的思维、能力及教育供给方式、供给水平尚停留在工业文明时期批量化、标准化、模式化培养人才的要求上,面对信息时代教育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的需求依然存在诸多的不适应。换言之,当前聚焦的教育质量和公平问题,表面上源于教育供给方式标准化和学生需求个性化之间的错位,但其实质是教育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中面临着理念与行动的矛盾,而教师思维方式与实践范式的僵固则是潜隐在背后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教育”的关键在于用互联网思维变革教育、改进教学。教师是组织课程教学的主体,因此,用互联网思维促进教学变革的重点就在于用互联网思维重构教师的理念和行动。置身于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亟须挣脱传统的固化思维,按照“互联网+教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汲取互联网思维的精华,破解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难题,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不确定的未来培养人才。 一、“用户至上”思维:教师理念、行动从“管理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 传统经济的思维模式强调“客户是上帝”,即企业只为付费的人提供服务(付费的人不一定是最终用户),因而,往往从产品的提供者而不是接受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至于忽略了用户的体验感。而互联网领域崇尚“用户至上”思维,把用户的体验、需求、反馈放在第一位,把解决用户的痛点视为创新点。反观传统教育,教师更多地考虑“教什么”“怎么教”,而较少关注学生学的需求与体验。把“用户至上”的思维迁移到教育领域,就要求学校、教师摆脱视学生为“白板”与“容器”的陈旧思维,而要重新审视教育消费的真正用户。因为,学习的体验者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不是管理者,也不是家长,而是学习者即学生。为此,教师的理念与行动要从“以管理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首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必须以提高学习者的生命质量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面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人为本内涵已经不是以财富为中心,而是强调以人的生命健康、生存质量和永续发展为中心。这要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将学习者视为鲜活、平等、自由的生命个体和社会公民,切实尊重学习者的独立人格,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并以是否有利于丰富学习者的生命内涵、提升学习者的生命质量和培养学习者的健全人格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其次,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必须以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为基本要求。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彻底抛弃知识权威的角色和观念,而以平等、民主的意识并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等新教育技术做学习者的积极促进者、个性化服务者和精准指导者;要求教师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等要始终遵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学习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发现、呵护、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育技术、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 最后,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内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明确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明确与实现,必然要求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教师的“教书育人”应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展开,并改变对学习者的单一评价,构建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适应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准备。 二、“跨界融合”思维:教师专业角色从“单一学科人”转向“跨科教育人” 早在20世纪80年代,跨界思维就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1988年,美国自然科学学会西格玛·西出版的《摒除边界:跨学科研究视角》一书,提出了学科的跨界融合。法国当代哲学家埃德加·莫兰也曾强调跨界融合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的知识是在学科之间被分离、肢解和箱格化的,而现实或问题愈益变成多学科性的、横向延伸的、多维度的、跨国界的、总体性的和全球化的。”[2]时至当下,随着信息技术变革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跨界壁垒大大降低,跨界融合也被认为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容,并被普遍应用且产生了巨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