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都应考虑到质量和效益。教育也不例外,在兴教办教过程中,我们固然要继续强调增大教育投入,要切实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关于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目标。同时,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有责任无条件地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益。特别是在教育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让有限的教育资金和其他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和作用。因此,我认为当前在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方面应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确定合理的教育资金投向,确保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而义务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质量的好坏,教育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一层次教育的学习和提高。然而,各地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仍然把教育经费分散至各级各类教育,这样做的结果是哪一类教育也都得到了一些,而哪一类教育的需求都满足不了,应该确保的没有保住,应该放开的也没有放开。目前,绝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日常教育经费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需要学校通过校办企业创收和其他资金来源渠道来弥补,这样做的结果是既分散了学校的教学精力,影响了教学质量,也损害了教育、学校和教师的形象,同时还扩大了校际间的差距。因此,各地应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教育应以地方政府办学为主,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的精神,确定教育经费的合理投向:一是要向“九年制义务教育”倾斜,以确保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普九”任务的完成;二是要向薄弱初中和小学倾斜,以保证向全体适龄儿童提供基本相近的学习条件,缩小校际间的差距。只有把有限的教育资金投放到最需确保的义务教育和薄弱学校建设上,才能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只有把该放开的教育放开了(如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应主要依靠行业企业和事业单位办学),才能使各类教育按各自的特性办好办活,才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类别和结构,增强人才的适用性,确保人才的质量 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奋力追求的目标,然而100 分是否就可以说明其教育质量高?我们常可以听到,在校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却适应不了对口的专业工作。近期还听说,一些城市和企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对此我认为,一是随着科技进步、设备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确有需求;二是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满足不了社会需求。拿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例,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否确已达到了中等技术人才的应知应会水平?如果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技能水准都能根据社会或企业的需求来设计,那么,我们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儿;如果我们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能根据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培养学生,并能确保人才的质量,那么,社会、企业的趋高心理就可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校门内的好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社会的好公民、企业的好职员。 教育质量不高,培养的人才不为社会、企业所需,其办学效益当然就好不了,但教育质量高也并不等于办学效益就好,质量是效益的前提,效益要通过质量等因素来体现。现在许多地方的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我们常可以听到人们说某类人才奇缺,而某些人才又找不到出路。如某地培养的10个中专以上的人才中有6个是算帐的(财会人员),2个是看病的(医护人员),1 个是做买卖的(商业、贸易人员),只有1个是干活的(技术工人)。 这样的人才结构怎么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最近还听说有相当一些城市在教育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在大量地造就明知是没有出路的中等专业人才,如,国家对公安、警察、工商、税务等行业人员的进岗的学历起点就规定为大专,而我们的许多中等学校还在源源不断地培养这方面的中专生,这里固然有一个岗位标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这些行业所有岗位实际需求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完全无视这些外界变化,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既定轨迹运行。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不但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益,而且还会因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引发出更大的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这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政治问题。 三、注重办学规模和形式,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 一刀切的办学标准和验收标准固然不符合我国国情,但我们也应承认办学的效益确实与办学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办学中“小而全”、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学校办学规模过小而导致的办学效益差已为大家所重视,但普通中小学及地方高校的规模效益也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反映:某地区平均每所学校的在校学生只有83人,其中一所中学只有36名学生,而教师却有40名,如此的规模、如此的师生比其办学效益是可想而知的,这虽然是较为典型的一例,但就我国的现状而言,这样的学校显然不是仅有的一所。目前,无锡、苏州等不少城市已对学校的规模、布局进行了调整,无锡市规定,5000人口地区建1所小学,每校班额不得少于12个; 苏州市将全市小学进行了调整合并,乡镇学校按一个乡镇1所中心小学和1所中学规划实施;邯郸市按每县建1所中等职业技术中心学校的规划, 将所有中等层次的学校统一建于一处,统一调配师资、设备和各种教学设施,大大提高了办学的规模效益。 四、加强需求论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防止国有教育资产的流失 党中央一再强调指出,要确保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面,这几年各地政府在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增大教育投入上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从目前全国总的情况看,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设施不完善与教育资金浪费、教育设施闲置的状况同时存在,因此,我们在大力呼吁继续增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还要尽量减少资金的浪费,提高教育设施的利用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教育需求作科学的论证,一个好的育人环境并不是仅有硬件就够了的,多么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堆不出一个真正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多少台“586 ”“多媒体”也说明不了学校的实际教学质量与水平。所以,我们在搞基本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前要从教学实际和培养实际出发进行科学论证,弄清哪些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哪些设备是添置几台就够了的,而哪些设施又是可以暂缓引入或购置的。我们既要反对各类不切实际的检查评比,也要防止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切实际的相互攀比。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的有限资金用在切实需要的“刀刃”上,才能减少资金浪费和因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不高带来的教育资金隐性流失,才能发挥教育资金的最佳效用,提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