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开发长江中下游区域方案的经济思想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云乃庆 扬州大学历史系

原文出处:
安徽史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中国近代史上,孙中山先生曾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规划,其开发方案充分显示了孙中山经济思想的鲜明特点。

      特点之一:强调经济建设的重点是交通、原材料、港口和城市建设。

      中国经济力量薄弱,国力有限,要发展近代经济,必须抓住能够带动实业全局发展的关键部门。孙中山主张把兴办实业的战略重点,首先放在交通、原材料、港口、城市建设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开发上,并以沿海地区的开发、建设带动广大内地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他拟定建设以北方、东方、南方三大世界性大港为中心的扇形辐射铁路线,与中央、东南、东北、西北和高原五大铁路系统相联结,组成遍布全国的铁路交通网。同时修筑全国的公路网,疏通大江及内河航道,设立新的沿江商埠,增加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形成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信息网络。他设想以此把中国同国际经济和世界市场连接起来,振兴民族经济,促成近代化的顺利实现。

      孙中山开发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的具体方案为:

      ——建设东方大港,整治长江水道。孙中山计划在东海之滨建设一个东方大港,并曾提出两个方案。其中一个就是以原上海港为基础,大规模整治黄浦江右岸的弯曲部份,将浦东30方平方英里作为市宅中心,建一“新黄浦滩”。[①a]为加强沿海与内河商埠的联系,他提出先整治上海到武汉一段的长江中下游水道及河岸,将长江出海口的三条水道合而为一,并裁直、填平、截断中下游弯曲部份,以使航道通畅。

      ——增辟内河商埠,开发沿江地区。他预见,整治长江工程完成以后,水路运输费用低廉,沿江必将会成为“实业荟萃之点”,“两岸相连之市镇”,[②a]即主要港口城市镇江及北岸扬州、南京及北岸浦口、芜湖、安庆及其南岸、鄱阳港、汉口等,都将会得到开发和建设。在他看来,江苏镇江位于运河与长江会合之点,是南北河运中心、商业中心;而扬州是唯一连接黄河流域水路与长江的口岸,其地位“超越江南之市”[③a]。南京码头则应移至米子洲与南京外郊之间,在米子洲新设一工商业区,并大于下关数倍。浦口为长江以北一切铁路之终点,是“长江与北省间铁路载货之大中心”,可建各种建筑,为“国际发展计划中公共之用”。[④a]他还建议在安徽芜湖东南新开运河,建船坞于运河通江之处,装备近代机械,供货物装卸之用。至于江西鄱阳港,将成为长江重要内河港口及南北铁路中心,而武汉当为中国铁路系统枢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在谈到沿江开发时,指出要充分利用石灰石、矿藏等资源,发展原材料生产,港口城市建设特别要注意适合现代要求。孙中山的这些设想,近代化超前意识相当明确。

      ——修筑两岸铁路,架设长江大桥。孙中山规划在全国建成五大铁路系统,而中央、东南两铁路系统包括的37条干线,大多穿越沪、浙、苏、皖、赣、鄂等省,连结长江两岸数十个大小城镇。针对长江两岸隔江兴叹的交通状况,他主张镇江与扬州两岸需筑“应潮高下之火车渡头”,商业发达之后,“又需建桥梁于江上,且凿地道于江下,以便两岸货物来往”。[①b]南京与浦口之间,应在长江下面穿一隧道以铁路联结津浦、沪宁二线。[②b]在京汉铁路线上,“应穿一隧道过江底,……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可以建桥,或穿隧道”。[③b]如此,长江南北重镇均可贯通,对全国经济整合和政治统一极具战略意义。

      ——疏浚南北运河,改良水路系统。孙中山设想,引淮水入江,可以淮水一段,代江北一段运河之用。疏浚江南运河,疏深芜湖、宜兴间之水路,使长江、太湖相联。“贯通太湖,浚一深水道,以达南运河苏州、嘉兴间之一点”。[④b]整治鄱阳湖水系,或“按各水入湖之路,分为多数水道,然后逐渐汇流”[⑤b],最终与长江合于湖口。改良汉水,在襄阳上游设水闸,襄阳以下用木桩或叠石修筑河堤,约束其水道。在沙市处新开一运河,沟通江汉。这样,江淮河汉四大水系,太湖、鄱阳湖等大湖地区,均可联成一片,形成航运和水利网络,堪称水利建设之大手笔。

      孙中山关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思想,是在认真考察中国的特殊国情,并参照西方第一、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皆始于能源、交通等产业的成功经验后提出来的。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要想在短期内赶上世界强国、确保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必须解决工业化速度问题。在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同时,尤要发展港口、交通运输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才能促使经济迅速发展。这个见解,不仅在当年具有战略性的前瞻意识,就在今天,也仍然有重大现实意义。

      特点之二:坚持区域经济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大力发展有地方特色的建设方针。

      中国幅员辽阔,建设现代化经济难度极大。由于国力有限,各省区经济差异较大,并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不加区别地平均使用力量,是难以达到现代化目标的。因此,根据省区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是一项重要而合理的选择。孙中山对此有深刻认识,他主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以营其巨大之农业,以出其丰富之矿产,以建其无数之工厂,以扩张其运输,以发展其公用事业”,[⑥b]“使中国开一新市场,既以销其自产之货,又能销外国所产,两不相妨”。[⑦b]为此,他把目光首先投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认为这里“控有倍于美国之二万万人口之一地区”,“有无限之富源,与至大之人口”,有密布的铁路、公路、河运网,有丰富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因而建设长江经济带时“无须更虑其过度扩展与资本之误投”,[①c]也很容易引进中国最缺的“资本”和“才能”,并在较短时间内使长江中下游区域经济迅速崛起,人力、财力、物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合理使用,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他在《实业计划》中用了大量笔墨论及长江中下游区域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