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俐俐,女,1953年生,吉林九台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1

原文出处:
江汉论坛

内容提要:

体系是人类为了某方面目的有意识建构的一个整体,是主客观相互吻合的产物。体系具有稳定性、整体性和活动性。我国新时期文艺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审美意识形态为本质的文学活动概念,此概念覆盖的诸多思想相互关联,具有系统性的整体性,并以大于它的社会历时共时环境的活动性为条件。论文考辨了以“事实认知”为主要目的、以分析见长的批评理论与以“评价与导向”为主要目的、以评价见长的批评理论的相互分割的理念,分析了其背后的将一般文学观念和文学价值观相区分的思路并认为是自相矛盾的悖论,进而提出一般文学观念自身即具价值维度,即可衍生出评价与导向的批评理论。缘于体系的活动特性和论证,论文得出价值体系与批评实践之间不是印证式关系而是例证式关系;实践性批评的意义在于向价值体系建设提出复杂性和丰富性要求;以其历时动态因素向价值体系提出不同语境的差异问题等结论。论文最后将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定位于文学基本原理,除了具有一般体系/系统具有的稳定性、整体性、活动性之外,还具有科学性和知识性的特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6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5-0071-09

      《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是2015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本论文从“我所理解”的角度,阐述对此课题若干方面的基本理解。因为着眼课题涉及的最大外延和最基本问题的初步规划和设想,所以,粗线条提出的可能研究的若干问题不可能也不打算详细展开。目的是得到同行学者的讨论与批评,以便后续深入研究。

      一、如何理解价值体系

      体系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体系有怎样的特质特征?体系自身以及与外在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1.体系的概念

      汉语的体系/系统/体制(名词)在英文中均对应为“noun”。英语中此词语的基本意思有两个:第一个意思,一整套同时运作的事物,通常被看作是某个结构或某个具有内部联系的网络的组成部分的总和;一个复合的整体。例如国家铁路系统;液体经由管道系统进行传送。第二个意思,按照已经完成的部分制定的整套规则或程序;有组织的计划或方法。例如政府的多党制体系、公立教育系统。从英文原来的涵义,翻译成汉语后,在不同场所,分别有体系、系统以及体制等表述。①

      我国《辞海》的“体系”条目说:“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理论体系、语法体系、工业体系”②。从该词条的关键词“构成”可知,体系是人类为实现某方面目的的人为建构,即有意识的主观行为。虽说是人为建构,也必须依赖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例如语法体系,说话是人类原本既有的自然行为,于不自觉状态中遵循特有规律。语法学家将这种规律总结提升概括为“语法体系”。因此,所谓体系,是基于对于客观存在事物或者事实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之后有意识建构的整体。

      如上介绍均出自“体系”的本体论角度界定和理解。那么,方法论角度,关于体系会有怎样的说法呢?“所谓系统方法,就是要求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和改造的方法,就是把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联系起来看成一个更大整体来考察对象的方法。也就是说,它是从整体出发,始终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综合地处理问题,以达到最佳目的的一种方法”③。这里的“把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联系起来”是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让我们再借助皮亚杰在《人文科学认识论》中曾经就“结构”这个概念的讨论,来看体系和系统就更清楚了。皮亚杰说,机体即“一个活的结构构成一个‘开放’系统。也就是说,它在与外界不断的交流中保存了自己。但它并不因此而不含有一个自身封闭的系统,其要素在从外界吸取给养的同时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维持。……这样一种结构就能作静态描述,因为它尽管永远活动着,仍保存着自身,但原则上它是活动的,因为它构成种种不断变化的相当稳定的形式”④。由于结构本身可理解为是一个系统/体系,所以,可将皮亚杰关于“结构”的“与外界不断的交流中保存了自己”的思想借用来认知系统/体系。

      2.体系的特性与特征

      本体论和方法论两个角度的界定,让我们看清楚了体系的特征和特性。

      第一,体系是人为建构的结果。体系是人类为了某方面目的而有意识建构的一个整体。当建构的一个整体诉诸逻辑性的文字表述时,即为该体系的理论形态。缘于人为建构,所以,系统必定具有不断调整的任务和可能调整的机制。比如,公立教育系统,就要不断调整到符合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还要与社会其他部门协调和谐等。直言之,体系建构与调整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建构与调整都遵循其相应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体系建构是主观的,因此,体系是主客观相互吻合的产物。

      第二,体系具有稳定性、整体性和活动性。体系遵循自己所属的规律,人类建构体系有目的,在尊重规律基础上期望体系稳定和完整。比如,公有教育体系,一旦形成就具有各层次教育的搭配协调,以保证其稳定和完整。此即稳定性和整体性。稳定性和整体性如何得到保障?依靠其活动。活动的涵义,包括体系内部的各层次和组成部分之间的调整,也包括“把系统和环境的关系联系起来”,根据环境变化而对体系进行调整。这就形成了活动性。活动性乃为体系的重要特性之一:体系之内各个部分以及各部分均分别地与整体具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是维持其活动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的保证。

      第三,体系的相对性。体系多大呢?从如上皮亚杰关于结构的理解和表述中可以看出来,体系是相对性概念,不是大小概念。对外在环境来说,它是一个整体即体系,对它内部的某个部分来说,这个整体相应地又成为了外在环境。即任何一个体系都有其内外两个方面的相对性。比如公有教育体系,其外在的社会整体是一个体系,其内在的某个层次的教育也自成一个体系。相对特性决定了它的活动性,对内对外的活动,以维持其稳定与完整。体系的相对性,要求体系的设计者具有辩证思维。

      那么,什么是价值体系?这就需要首先确定文艺评论,文艺评论的性质和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价值,都与文学观念密切相关。而对于体系的准确理解,才能准确理解以怎样的文学观念为基石建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所以,文艺评论、价值、体系是三个互相牵制的概念范畴。此部分只好暂且放下“文艺评论”和“价值”两个概念,在如下几个方面,基于体系的本体论和方法论两方面综合性理解,来探讨建构价值体系必需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及相关问题。

      二、文艺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文艺评论”的“价值体系”建设是人为的有意识的理论工作,有怎样的文学观/文艺观,就有怎样的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理论建设的逻辑起点。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种文学观/文艺观,认可和选取哪种?笔者以为,我国新时期是文学研究广泛汲取中西方历时与共时的文学思想资源并加以反思、批判与创新的重要时期,也最具系统论思想方法,是最值得关注和珍视的理论时期。这个时期文艺学重要的理论成果可以作为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