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交流的“终南捷径”:论叙事空白的修辞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涂年根,江西财经大学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比较文学研究,联系方式tuniangen@126.com,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原文出处: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叙事空白是故事时间大于0,文本篇幅等于0的叙事现象。其修辞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事空白让读者在叙事交流中卷入更深。在叙事空白的传达中,叙述者有意将某些重要的事件隐藏起来,以勾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一种隐而愈显、欲盖弥彰的效果;二是叙事空白填补的反复性让读者更持久地体验文本;三是叙事空白可以消弭可能遭遇到的排拒心理。叙事空白的渗透性进入和弥漫性影响的作用方式能极大地降低读者可能产生的排斥心理。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5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51)04-0092-08

       一、引言

       空白和不定点是叙事文本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它们的价值,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将空白视为协调文本接受活动的核心要素。如伊瑟尔等人认为空白、空缺与未定点都是文本对接收者发出的召唤。空白的价值就在于激发读者发挥自己的推理和想象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用伊瑟尔(1988)的话说,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1]二是将空白看作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手段。如斯滕伯格等(1985)人认为,如果故事中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读者就没有想象的空间,也就容易对文本的阅读和阐释变得厌倦,空白是作者和叙述者所采用的讽喻手法。[2]三是将空白看作是文类的标示。有叙事学家认为,文类可以由叙述者明显没有叙述出来的材料的性质来决定。确定叙事文本的文类既要看它们叙述了什么,也要看它们没有叙述什么,而且两者同样重要(费伦等,2007)。[3]

       综观学界对空白价值的研究,既有接受美学角度的深入思考,也有文类标示方面的讨论,但未见学者从叙事修辞的角度来研究该问题的。虽然学界同仁曾对此有所涉及:如傅修延(1993)指出作家在文本中运用的空白可以让叙事产生更为微妙的效果。[4]胡亚敏(2004)指出文本中省略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将不值得写的东西或难以启齿的隐私省去,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又有加快节奏、深化意蕴的作用。[5]赵杨和董贵山(2013)指出:“限知视角留下的许多叙事的暗示性空白,这种空白具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不贸然地突破视角的界限,给人留下了许多寻味的余地。”[6]但他们都只是蜻蜓点水似地提了一下,并没有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认为,叙事空白的修辞价值不容小觑,叙事空白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叙述”。用大作家乔伊斯的话说就是:缺席乃是最高形式的出场。其实这一理念早在魏晋时代就被中国人运用到实践中了:一些读书人为了引起皇家的关注,实现自己的抱负,找到了一条成名的捷径——终南隐居。通过隐居终南山,他们不仅获得了“世外高人”的名声,而且最终被邀请出仕为官。“终南捷径”一说由此形成。在叙事交流中,许多叙述者也找到了自己的“终南捷径”——叙事空白。本文认为叙事空白的修辞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读者在叙事交流中卷入更深。读者强烈地感觉到故事世界中发生了某个重要的事件,但文本却对此不置一词。正因如此,读者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于是读者将更多的情感和认知努力投入到叙事交流中去,使被隐藏的事件得到更有力的突出和强调。二是叙事空白让读者对故事的体验更持久。“文本中那些未曾叙述出来的事件激起了读者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念想。”(涂年根,2013)[7]三是叙事空白传达的渗透性进入和弥漫性影响让叙事接收者不致产生排斥心理。这种叙事传达方式能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接受文本所传达的意图。

       二、卷入程度深

       所谓卷入程度,指的是叙事文本对接受者内在的一种激活和唤醒。在叙事空白较多的叙事文本中,叙事接受者必须投入更多的认知注意和情感,对故事进行深层加工。这样,读者卷入叙事交流的程度就较深。而对于叙事空白少的叙事文本,叙事接受者只需被动接受叙事文本提供的信息,而无须进行深入的思考、推理和想象,这样读者卷入叙事交流的程度就较低。叙事空白对读者感知某个事件的阻滞反而能激发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越不让人看的东西越能激发人的好奇和兴趣。当情节的某一部分缺失了,读者的接受便遇到阻碍,读者被迫寻找事件因果链中缺失的一环,在读者的脑海中便产生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的疑问。这一疑问不仅没有让故事的因果链因此而变得松散,反而使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凸显,让叙事接受者更加密切地关注叙事交流,投入更多的注意和情感到叙事交流中去。

       叙事接受者为了找到填补叙事空白的材料,必须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全身心地投入到叙事所构建的故事世界,细细揣摩隐含作者的“声音”以及人物的心理,以便对叙事空白作出较为适切的填补。叙事接受者卷入程度越深,说明读者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获得的认知回报也就越大,也更能体验到叙事交流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认知和体验的回报,就像通过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一样,能更好地享受到更多的成功的喜悦。叙事空白之所以能让读者卷人更深,其原因就在于其对读者接受“自动化”的阻断及对读者注意力的唤醒。这一观点可以从心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中得到佐证。英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贝里尼曾提出著名的“唤醒理论”。他指出人对新奇刺激的感觉会随着刺激重复出现次数的增多而减弱。他还将艺术作品对接受者的审美愉悦的唤醒有两种形式:“渐进式唤醒”和“亢奋式唤醒”。所谓渐进式唤醒指的是艺术欣赏者的情感强度随着接受的进程而不断增强并最终到达顶点。而亢奋式唤醒则是艺术欣赏者的情感由于受到突然的刺激而快速抵达临界点,然后再在情感释放时获得某种快感。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感知者对某些刺激的多次重复接受会降低对该刺激的感觉能力。对于读者来说,某些情节中某些事件的缺席就是一种亢奋式唤醒。这种唤醒使读者已经钝化和麻木的感觉重新被激发起来,从而更好地感知被叙事空白所遮蔽的事件。据说某将军只有听着远方传来的炮火才可以酣然入睡,而一旦炮火声停止便立刻被惊醒。本来应该叙述的事件,叙述者却不置一词,这种亢奋式的唤醒对读者的刺激绝对不会亚于炮声的突然停息对这位将军所造成的刺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