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森,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友兴,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育由数量扩充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目的,多维主体协同参与,通过协商、审议、合作等方式,推进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指导和职后进修一体化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它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开放性、协同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教师教育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目标体系、主体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机构体系。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明晰培养目标、协同多维主体、整合立体内容、实施常规监测和统整各级机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5-0065-08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以政策文本的形式提出了“教师教育”的概念,要求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具体而言,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随后,教育部陆续出台了相关教师教育政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教师管理制度”。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则需要良好的教师教育体系保障。因此,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育由数量扩充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教师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一)教师教育治理的现实困境

       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论题的提出源于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师体系的层次结构不尽合理,培养培训相互衔接一体化程度较低,教师教育体系开放程度不高,教师教育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师资培训模式比较单一;教师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2]有学者基于教师培养、培训和发展的角度,认为“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体系没有一个保障教师教育质量的基准,教师培养和培训机构有无序之嫌,教师培养和培训计划没有标准约束,……在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安排上没有将教师资格制度与专业发展制度统合起来”。[3]1还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面临“四失”问题,即“伴随我国高等院校的升格、转型、扩招而带来的开放式格局和数量膨胀,教师教育的发展面临‘失范’(办学规范失范)、‘失格’(教养规格缺失)、‘失真’(教师教育课程缺失)、‘失重’(财力保障缺失)的危险的问题”。[4]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制约着教师质量的提升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教师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的教师质量较低,表现为:知识结构单一,能力素养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具体而言,在宏观和微观方面,教师教育面临着众多问题。从宏观的视角来说,一是教师准入制度尚不健全,表现为师范生门槛较低,即师范生招生分数线过低,师范教育未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导致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最低层次的教师教育机构招收了低分数线的学生,接受了最低层次的教师教育,毕业后输送到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滋生了教育的不公平”。[5]同时,教师资格准入混乱、标准偏低也是教师准入制度尚不完善的表现之一。众多非师范生尚未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仅通过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就走上教师岗位,进入了教育行业。由于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道德修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而对学科教学知识要求较低,导致大量教学素养低的人员从事了教师职业。二是教师教育机构分离,整体功能发挥不够。一般而言,教师教育机构包括师范院校、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地方教师进修学校(院)/教研机构以及中小学校。职前教师培养主要是通过师范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完成,职后教师培训主要是通过师范院校、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地方教师进修学校(院)/教研机构以及中小学校实现。由于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合作机制,出现各自为政、自成一体的局面,导致教师培养、培训的乏力和混乱,造成重复培训、资源浪费。三是教师职后进修流于形式。尽管国家实施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各地市也开展了相关的教师职后进修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但由于培训时间较短、理论性课程较多、实践性课程不足等导致诸多培训项目缺乏有效性。四是教师教育监测体系尚不完善,没有建构起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和质量评估体系。教师教育监测体系一般包括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评估体系、教师教育课程监测体系和教师教育效果反馈体系,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和质量评估标准是实施教师教育监测的前提。由于标准体系的缺位,消解了教师教育监测的实效性。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教师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教师教育目标定位模糊、教师教育课程分散以及教师教育方式单一等。首先,教师教育目标是教师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指南,由于教师教育目标的模糊,导致教师教育出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争议,培养的师范生难以有效地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出现教师职业倦怠,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其次,由于学科知识课程、通识性知识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等设置比例不当、人为分割,导致师范生知识结构单一、学养不足、能力较低,未能有效地胜任教师工作。同时,由于职后课程与职前课程的脱节,导致教师培训效率低下。再次,教师教育方式单一也是阻碍教师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由于职前教师培养偏重理论性教学,且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践性教学较少,导致教师教学技能偏低。同时,在教师职后培训中,主要是专家的理论讲授,操作性实践课程缺位,重复的课程学习导致教师疲于应付,且流于形式,阻碍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