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4)8-0135-09 读者反应批评是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批评流派,国内学界不仅是文艺理论界,而且古代与现代、当代文学史研究界,也都有很多学人对此津津乐道,并试图将之运用于研究之中。然而,中外学界对于这一流派的来源及其特点却都缺乏认识,以致将它与接受美学相混淆,最近国内还有论者撰文,将姚斯、伊瑟尔、费什作为接受美学的三个代表来论述。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对读者反应批评的来源及其主要理论观点作出梳理,以便将它与接受美学区隔开来,同时也对这一批评方法的缺点及其在理论史上的意义作出说明。 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美国学者简·汤普金斯在其所编《读者反应批评》(1980)一书中,将姚斯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收入。在《读者反应批评引论》中,当说到“与编集在这里的每篇文章并重的还有一些具有相同倾向的重要著作和文章”时,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最引人注目的是运用接受美学的批评家迅速增多的论著——特别是汉斯·罗伯特·尧斯的那些论文——构成了由沃尔夫冈·伊赛尔开始的理论工作的一次必要的发展。”当说到“另一类在这里略去的包括一些批评家,他们的作品为这里阐述的作家的作品作后盾”时,她又说:“罗曼·英加登的理论几乎在每一个论点上支持沃尔夫冈·伊赛尔提出的理论。”①由上引两句话可见,汤普金斯不仅对英伽登、姚斯与伊瑟尔理论的明显差异不明白,而且她甚至都不明白姚斯那篇后来改名为《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的著名的就职演说(1967)是早于伊瑟尔“早期最为成功的论文”《本文的召唤结构》(1970)的。②这些还是比较小的错误,较大的错误,在于她不明白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是不能混同的,即使编在一本选集中,也应该分类排列才行。如此,由于《读者反应批评》这个选本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就将这一混淆在全球传播了开来,读者反应批评被普遍视为接受美学在美国的一个分支,或是美国版的接受美学。 当然,研究读者接受与研究读者反应是相近的,这大约便是汤普金斯将之混为一谈的原因,这一点,我们从她对读者反应批评学派所下的定义上可以看出来:读者反应批评学派“这个术语是为了区分出一个研究领域,是指那些使用读者、阅读过程以及反应这类用语的批评家”③。侧重于读者,是这两个批评流派的共同点;而对阅读过程或阅读行为的研究,则是这两个流派的交会之处。 虽然有上述相近、相同与交会之处,但两者的理论路数是大不同的。姚斯的理论主要沿承了伽达默尔的一些观点;伊瑟尔的理论则沿着英伽登研究阅读意识过程的思路,并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英伽登的一些概念来建立其理论。虽然姚斯的理论也受到了形式主义文论的影响,但总体上说,接受美学是现象学、存在哲学的一种运用,具有浓厚的德国哲学色彩。读者反应批评则并不具备一个哲学渊源,它的来源一是新批评派,具体讲即是理查兹的教学实验方法;一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这一学说重视心理实验。因此,读者反应批评就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文学教学色彩,与新批评一样,是一个从高校教学中成长起来的批评方法;二是它具有实验性与运用性。同时,它具有明显的英美血统。 读者反应批评的来源与内涵 戴维·布莱奇对于美国对读者反应批评活动的研究情况,曾有所说明:“过去几十年对于文学反应问题的有组织的研讨发自教育界。”“许多教师相信,如果他们理解反应问题,文学教学是会更有成效的。”④斯坦利·E.费什也说他的理论是“一种教学方法”⑤。 而另一个来源则是精神分析学派。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为诺曼·N.霍兰德,他将新批评细读文本的方法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结合起来。1990年3月,在《文学反应动力学》的《中译本序》中,他陈述道:“我受过精神分析训练。”⑥他在此书的开头说:“缪斯是一位高深莫测的女士。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我们一直力图窥测她的神秘,然而她仍使我们感到困惑不解。我们依旧像亚里士多德那样问道: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反应是什么?它唤起什么?它抑制什么?人们为什么喜欢看到真实世界的摹本?描写痛苦之事的文学怎样会给人以快感?文学是如何影响道德的?”⑦霍兰德所问的一系列问题,都属于阅读反应的问题,同时也是他作精神分析的课题。 另一方面,他又受过新批评的深刻影响。1967年9月,在《原序》中,他说:“我跟和我同龄的大多数批评家一样,受到了所谓的‘新批评’(当我们接触它时已经不是那么新鲜了)的巨大影响,并为之倾倒。我——我相信——还有我的许多同代人都感到,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观察文学。”“我们当时的热情、勤勉和兴奋不亚于那第一代能够使用显微镜的生物学家。”霍兰德感受到新批评方法增强了“我们对文学的体验”,但不明白“这一增强是如何发生的”,他想,这“一定与反应有某种关系”。他得出结论说:“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唯一顺理成章的理论——也就是说,它把我领回到对文本的细致分析,而这一点那时(和现在)在我看来是文学理解的必要条件。”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