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政体,一直是比较政治学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亨廷顿所说的第三波民主化的结束及专制主义的回潮,研究政体及其变革的比较政治学界出现了三大流派:继续研究民主化的学者①,研究民主崩溃及其巩固的学者,以及开始反思民主化范式的局限性并开始研究混合政体或专制主义的韧性的比较政治学研究者。因为国内学界对民主化及民主巩固或崩溃的综述较多,本文将聚焦近十几年来美国比较政治学界对混合型政体及威权主义韧性的研究,对其做一个批判性梳理。本文的第一部分将从方法论的角度展开,讨论混合型政体的方法论基础,第二和第三部分则分别介绍研究混合型政体和威权主义韧性的重要文献。结论部分则将对这些文献进行一个批判和展望。 一、方法论 显而易见,将政治体制分为民主与专制的两分法是对现实状况的过分简化。而建立在这样一种二分法基础上的民主化理论——从专制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型和过渡——也有简化、目的论导向以及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嫌疑。熟悉二战后美国比较政治学发展史的人很容易联想起当年的现代化理论:将社会分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将现代化视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②随着这样简单的两分法和线性发展的历史观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个研究范式也开始逐渐式微,一些现代化理论的学者也转向了新的研究领域:如埃森斯塔特(Shmuel Eisenstadt)开始转入了比较历史研究。取而代之的,是强调国际因素的依附论、方法论个体主义的理性选择和基于比较历史分析的国家中心论的兴起。那么,民主化理论是否会步现代化理论的后尘呢? 2002年,《民主杂志》刊登了一系列批评民主化范式的文章。基于民主转型理论既不符合现实状况(尤其是当时第三波民主化之后的状况),又存在理论上的重大缺陷,托马斯·卡罗瑟斯(Thomas Carothers)提出了“转型范式(transitology)的终结”的论点。首先,卡罗瑟斯认为民主转型范式的五个核心预设(assumptions)都是错误的:(1)专制统治倒台后必然意味着向民主转型;(2)民主化意味着一个国家经历从体制开放(包括政治自由化)、旧体制崩溃到民主巩固等几个阶段,即使稍有反复,但总体趋势却是如此;(3)选举具有决定性意义;(4)民主转型不需要政治精英选择之外的“结构性条件”;(5)第三波民主化是建立在有效运转的国家之上的,民主转型只是意味着调整这些国家机构和制度,而非同时还需建立一个有治理能力的国家。③卡罗瑟斯认为这五个预设都是错误的,因此转型范式也必然是错误的,需要被新的理论范式所替代的。这样的批评似曾相识,正如当年对现代化理论的批评一样。当然,这样的批评能够带来新的研究议题,但并不意味着被批评的范式的消亡——社会科学中往往是不同范式并存,正如现代化范式的一些理论至今还很有生命力。 我们再从概念化的角度来分析。将民主和专制简单对立起来并作为两个(韦伯所说的)理想类型,具有其分析上的优点及缺点。其优点是概念上的清晰和易于理解。其缺陷也非常明显。其中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忽略了现实的多样性——而解释现实的多样性正是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正如韦伯的国家理论受到以乔尔·米格代尔(Joel Migdal)为代表的许多学者的批评那样,④现实政治往往和理想型相去甚远,因此理想型往往不能引导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更好的分析。当民主和专制作为两端时,中间的灰色地带被忽略了。 与理想类型相类似的问题是“概念旅行”(concept traveling)的问题: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发现比较政治学研究经常使一个在西方社会发现的概念“旅行”到非西方社会,但同时却因此过度“拉伸”和扭曲了这一概念的原意。由此,萨托利对“概念的拉伸”(concept stretching)提出了批评。萨托利指出,概念的普适性程度(他形象地称之为普遍性的梯子)越高,其适用范围越广,但精确性越低;其普适性程度越低,适用范围就越窄,但精确性也就越高。而普适性程度则是由概念的内在特征(或衡量指标)的数量决定的:概念包含的内在特征越少,则概念的拉伸程度越大。而理想型可以被认为是概念的各项主要特征都达到了极致的状态。那么,要捕捉现实的多样性,必然意味着要偏离理想型。而无论是现代性还是民主政体,都是被定义为具有多个内在特征(及其衡量指标)的综合性概念。⑤ 针对这一悖论,大卫·科利尔(David Collier)和列维茨基(Steven Levitsky)的《带形容词的民主》一文更进一步讨论了研究中概念拉伸的困境:对现实差异性的分析和追求概念的效度这两个目标往往并不相容。⑥他们进而提出了三大概念创新策略,分别是:(1)在保留概念的核心要素(如熊彼特提出的竞争性选举)的同时对民主概念的“精确化”或“细节化”,一般通过在概念前加形容词来完成,如“议会制民主”;(2)转化那些被视为特殊案例的民主的大概念,进入抽象层次更高或者更低的概念;(3)建立亚类型(通过参考和修正其他概念而派生出的概念),也主要是在概念面前加上形容词,但和第一个策略不同的是,概念的一个或几个核心要素在新概念中是缺失的——因此被称为是缩减型的亚类型。⑦这为后来的混合型政体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而该文作者之一列维茨基成为混合型政体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也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