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理论自觉与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

——1.关于搞好比较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2.关于比较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浅见——3.比较政治学学科发展的中国视角——4.从“知识/权力”的角度看政治学的重建——5.比较政治学及中国视角——6.比较政治学中的国际共运研究——7.中国的比较政治研究:路在何方?

作者简介:
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北京 100732)。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徐湘林,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强世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潘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孔寒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国际政治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关于搞好比较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慎明

      关于比较政治学科建设,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在比较政治研究中,比较是个方法,在经济、政治基本制度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同的国家之间都可以用,而用什么标准来比较,则是问题的核心。我认为,应该用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立场作为根本标准进行比较。无论在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在国与国之间,都应该以多数人的利益为标准。如果以少数人的利益为标准,那就可能得出另外一种结论。用什么样的利益来比较是一个内容的问题,哲学上一个基本的范畴就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我们的目的是要通过“普世的形式”达到特定的内容。所以,这个标准非常重要,光讲形式不行,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有时是普世的。现在大家都在讲普世价值,但其所承载的内容不一样甚至完全对立。比如说,在《共产党宣言》中,一个30岁、一个28岁的两个年轻人,在160多年前所讲的一句话,就把今天普世价值的东西回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马克思、恩格斯说,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意识,都有共同的运动形式,这种共同的形式只有在阶级完全消灭之后才会完全消失。这话说得真好。比如说,现在中国像美国一样,都搞选举,一人一票,在一定意义上,在一定范围内,都是少数服从多数,这个形式是完全共用的、普世的。但它实际运作起来却不一样,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可以看到美国总统候选人所获得的捐款金额巨大。再比如,他们的选举人都是通过广告来竞选的,费用极高,所以谁拥有的资金多谁就容易赢得选举。这个背后主导的实质是金钱。尤其是,我们选举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当家作主,而美国的选举是为了资本当家作主。所以说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非常重要,不能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甚至不看内容。这就变成了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

      第二,比较政治离不开经济及文化。只比较政治,不问经济,政治就会研究的不深不透,因为经济是基础。我原来对研究国际战略很感兴趣,但对世界经济是外行。后来,我非常关注美国经济。美国的对外政治往往是国内经济在起作用,所以一定得重视对象国家的经济及文化。

      第三,要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比较政治要联系国内。目前,中国的国际国内政治学科上是分开设立。刚才各位老师发言主张国际国内打通研究,我非常赞成。研究国际政治尽可能要了解国内改革开放。国内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不少新难题。通过比较政治我们能不能为解决些难题出些力?比如,腐败、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拉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等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依靠的是土地资源、城乡居民存款再贷出去的资源、有限的物质资源、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资源、市场资源、便宜劳动力资源和引进外资等七个方面的资源。今后这七个资源都在直接间接萎缩,并且土地一卖就是六十、七十年,土地财政我们还能享受多少年?所以国内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上述三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就失去国内的根基。说到底,国际政治是国内经济政治的对外延续。因此,国内的发展稳定至关重要。

      第四,研究现实离不开历史。当然我们是比较现实政治,但要了解和掌握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了解其历史就无法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也无法对现实政治进行比较。

      第五,要注重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究竟我们这个地球,我们这个大国,从哪里来?现在处于何种现状?将来要往哪儿走?我们不能看那么远,但总得研究近期3到5年,中期10到20年,远期的如2050年,中国的发展趋势是怎么样,在这个发展趋势中,近中远期的战略应该定什么位。对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在各种情况下处于主动。

      我就想到上述五个问题。还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比较政治学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问题,有国别的有地区的,国别中还有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军事、外交等其他方面研究。那么,是不是应该还有研究战略或基本理论的?比较各国的国际战略,如果把它们都研究的比较透,就能对全球各方面问题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能够统筹考虑我国的近中长期的安全发展战略。现在,各学科的划分总体上是越来越细,越来越碎片化,不容易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确实阻碍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研究人员及学生的成长。他们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有的学科面还很窄,加强交流是解决这一问题有效途径之一。不同民族、不同价值观的国家相互交流,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比较政治系及其他系,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其他各大学院系进行学术交流,同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多交流,把各个学科打通,天下学问是一家,都有其内在联系。另外,弄清了情况,还要最终上升到战略,目前,中国太需要一些大战略。比较政治学的最终成果,或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上升到国家的对内对外战略。依靠中国学者、老师、同学们,把其他国家、主要国家的战略弄清楚,把我们国家的战略弄清楚,这是比较政治学的重要使命。最终,我认为对事物的认识应该上升到本质和规律。现在,无论是不同工作领域、不同学科,最终指向都应该是一个本质、一个规律,不能是从不同学科,从新闻学、社会学、国际政治学、国际经济学,从同一个事物得出不同定义。这是不对的。一个事物,只能是一个定义,不能从不同的学科得出不同的定义,甚至互相冲突,这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关于比较政治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浅见

      王缉思

      我今天的发言比较随意,因为后边还有一些老师会讲比较政治学系的工作设想。我就讲讲成立这样一个系的目的是什么,我个人有什么样的体会。

      设置一个专业,是否一定要有一个机构来支撑,我其实很怀疑。国际关系学院存在的必要性,把国际关系或者国际政治作为一个本科专业的必要性,北大有些教学部门是有怀疑的,为此还做过调研。虽然是院长,我倒很欢迎这种调研。在国内,我们的专业设置如果没有一个学院、一个系、一个教研室来代表,这个专业好像就“名不正言不顺”,结果把我们的学术机构弄得很窄很细。学校有什么利益分配的事情,还有评职称、安排课程、党团活动等等,都得按这个来。这种过细的机构划分很繁琐,未必真的需要。国际上的一流大学都没有这样做,但中国国情特殊。所以我们决定,为了比较政治学这个学科有所发展,还是需要设立比较政治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