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03;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6-0096-05 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最具有普及力和渗透力的“第五媒体”,已经全方位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抗拒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手机的产生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短信文学。2003年被称为我国短信文学元年。短短几年来,短信文学风起云涌,迅速成为当下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研究对象。在此,笔者无意对短信文学的发展过程做过多的描述,主要就短信文学在目前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一次清理,并对应对之策作出自己的思考。 一 综观目前短信文学的发展状况,其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语言的口水化。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的口头语言,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相应的语法规则。应该说,优秀的短信文学作品也是基本上符合文学语言的特点的。但短信文学作为一种民间化的文学运动,难免良莠不齐,有朵朵鲜花,也有丛丛杂草。从总体上看,更多的短信作品属于口语化表达,仅仅停留在“顺口溜”的水平之上,有的甚至是污言秽语,格调低俗,完全淡化或祛除了短信文学作为文学应有的诗性。比如,“知道我想吃什么吗?煮你、炒你、清蒸你;烤你、焖你、红烧你;炸你,煎你,凉拌你!”“看到你,我怕触电;看不到你,我需要充电;如果没有你,我想我会断电。爱你是我的职业,想你是我的事业,抱你是我的专长,吻你是我的专业!”“别看我瘦,我浑身是肌肉,别看我黑,我满脸放光辉。我头可断,发型从来不能乱;血可流,皮鞋不能不上油。”“你长得很有创意,活着是你的勇气,丑陋并非你的本意,如果没有你,谁来衬托世界的美丽。”……这种口水段子比比皆是,而且还大有市场。致使现在有人一提到短信文学,就觉得它俗不可耐,上不了台面。 其二,意蕴的扁平化。短信文学属于流行文化的一种,其大众化的特点,使得绝大多数作品的思想蕴含比较肤浅,只注重感官快乐,情绪宣泄,较少关注人生疾苦。正因为如此,有人把短信文学看作是“文学的零食”,或者是“泡沫文学”。曾有人将其特点概括为“短”、“平”、“快”,所谓“平”,就是平易、浅显、平面化的意思。论者云:“从文学应有的高度来审视,在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诞生的短信文学创作,整体上却趋向于平面化。特别是广义层面上的短信文学写作,遵循的是轻松、快乐原则,凸现的是文学的大众化诉求,更多的遁入了后现代文化易复制、模式化和无深度的宿命。”“文本作者与读者的泛化,大众性的审美趣味和民间精神的追求,同时也使短信文学降低自己的门槛而走向平面化。”[1]的确,很多短信文学作品不再具有艺术的超越性,几乎完全等同于生活,或是千篇一律,或是热衷于文字游戏,真正的艺术创造和思想深度阙如,呈现出一种过分随意化、粗鄙化的倾向。 大量短信文学作品思想意蕴的平面化,使得整个短信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失去了应有的冲击力,严重地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有论者在分析短信文学的市场走向时曾经说:从产业链来讲,手机媒体有一个很大的链条还没做起来,尤其在内容服务提供商这方面。如果他们真正做起来了,对整个产业链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他们提供给用户的内容体验不够丰富。意思也就是说,短信文学原本可以像网络文学一样形成一种产业化发展趋势,但由于目前作品的质量普遍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内容服务提供商提供不出短信用户所需要的有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其产业链并没有如期形成。由此可见,短信文学思想蕴涵的扁平化,已经深深影响到短信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未来走向。 其三,内容的复制性。本雅明曾经指出,在前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叙述,与之对应的是以叙事为主的古典艺术。在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则由叙说变为信息,与之对应的是机械复制艺术,如摄影、电影、电视等。短信文学就是一种标准的机械复制艺术,它能够利用手机的转发和群发功能,无限制地把一则短信进行复制发送。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趣味性的短信作品,总是在手机用户之间广为传诵。复制转发短信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反复收到这样内容雷同的短信,却很难激发起读者文学阅读的快乐。由于厌烦这种文字“轰炸”,许多人一看到这样的短信便看也不看,就直接删除。人们宁愿看到那些简单但是原创的短信作品,而不愿意看到做得很工整但却是复制而来的短信。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不可重复的。机械复制艺术,终结了艺术所应该具有的“韵味”。那种传统书信所具有的惟一性、私密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已经荡然无存。对此,有论者就曾经说,“语言也可以通过机器生产,手与心之间的通衢大道便有了机器的阻隔。这时,文字的生产速度固然已变得越来越快,但它仿佛只是大工业时代机器生产的一件产品,却很难成为呈现心灵世界的艺术品。”[2]这一点,对短信文学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其四,理论的滞后性。短信文学兴起近十年了,这些年来,海量的短信作品在网上网下到处流传,关于短信文学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短信文学已经成为当下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但是,毋庸讳言的是,对短信文学的理论研究或者说短信文学自身的理论建设却严重滞后,就笔者有限的视野,目前还只出现了一部这方面的专著①。从2004年至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发表的近70篇关于短信文学的研究文章来看,也很少有对短信文学展开系统深入研究的论文,大都集中在对短信文学的内涵、特征等方面,短信文学在文学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创作内容、存在方式、传播方式、阅读和接受方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文学话语权力、文学价值观等方面对传统文学带来的深刻变化,还未能有更多的理论关注。也就是说,短信文学这些年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进行的,理论的缺失,导致短信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得不到理论的积极呼应和及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