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主的“去社会主义化”

——熊彼特“民主”概念的意识形态立场和功能解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飞岸,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市 100732

原文出处:
政治学研究

内容提要:

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建构的“精英主义”的“竞争式选举民主”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熊彼特重构“民主”概念开始,西方民主理论开始了一个将民主“去社会主义化”的过程,使“民主”变成了一个以西方政治体制为范式的描述性概念。民主的“去社会主义化”将民主内含的反资本主义要求剥离,使民主局限于选举政治的狭隘范围内,从大众遏制资本统治的力量变成了资本维护自身利益并进行对外扩张的工具。今日席卷全球的经济政治危机实际上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结构性危机,这场危机的解决需要再次唤起将民主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力量。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2 年 02 期

字号:

      一、导言

      2011年10月9日,左翼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Slajov Zizek)在自由广场发表了支持“占领华尔街”行动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呼唤重建人们想象一个非资本主义世界的可能性,并特别强调反对资本主义的前提,是必须首先打破资本主义与民主联姻的幻象,以免反资本主义被政治家和站在资本立场上的学者污蔑为“反民主”。齐泽克宣称“资本主义与民主的联姻已经终结”。①

      民主与资本主义的联姻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将民主西化、去社会主义化的结果。所谓民主的西化、去社会主义化,指的是在一个普遍信仰民主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支持者试图通过规范民主的定义,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民主政体和社会主义内含的经济平等的主张置于民主的对立面,从而将民主实践局限于竞争性选举政治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学术界将熊彼特(J.A.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建构的“选举民主”概念确立为民主的主流概念息息相关。

      亨廷顿(Huntington)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一书中谈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流的方法几乎完全根据选举来界定民主”,“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如果其强有力的决策者中多数是通过公平、诚实、定期的选举产生的,并且实际上每个公民都有投票权,那么,这个国家就有了民主政体。这一关于民主的程序性定义是由熊彼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的,并得到了普遍地承认,也得到了在这一领域从事研究的学者的公认。根据这一定义,选举是民主的本质。”②

      亨廷顿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三个信息:第一,通过“选举”来界定民主开始于熊彼特;第二,把选举看作民主的本质,并通过是否具有竞争性选举来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民主政体目前在西方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共识;第三,这一共识的历史并不久远,开始于二战以后。由这三个信息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熊彼特为什么要用“选举”来重新界定民主,他对民主概念的重构为什么要放在民主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这个宏大的话语背景下进行讨论?其次,为什么二战之后,西方学术界普遍接受了“选举民主”作为民主的定义,这一定义与熊彼特批判的古典民主定义(这一定义在熊彼特之前在学术界也具有一定的共识)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的定义相比规避了什么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规避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从今天的世界现实来看,这一目的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我们知道,以“人民主权”为基础的古典民主观从权力的归属、权力的运行方式和权力的实施目的三个层次确立了“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的民主模式。这一理想模式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成为资产阶级团结最广大人民反对封建王权最有利的武器。但对于资产阶级而言,民主并不是其真诚的追求,而仅仅是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动员和维持自身统治的意识形态口号。在资产阶级确立自身统治地位之后,如何防止人民利用民主的理想争取自身摆脱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的权利,如何防止人民民主运动发展成为威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运动,一直是资产阶级统治精英处心积虑想要解决的问题。最初资产阶级精英对民主的抵制表现在对普选权的反对上,资产阶级认为普选权的实现会自然而然产生一个代表多数即最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政府,而这个政府必然会实施一系列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政策从而维护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在资产阶级看来,彻底的民主制与社会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民主与资本主义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紧张关系,因此,恐惧民主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和要求及其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威胁,是19世纪资产阶级内部反民主言论的根基所在。然而,随着无法抗拒的民主潮流逐渐与社会主义运动交汇,资产阶级的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反对民主不如引导和界定民主,与其把民主推向社会主义,不如确立“民主”与现行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替代的关系。当资产阶级发现普选权的推广并没有起到对资本主义制度釜底抽薪的作用反而为资产阶级控制民选代表提供了制度上的操作渠道时,如何把民主控制在代议制的范围内,使民主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谐共处就成了资产阶级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到熊彼特那里有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他通过对民主概念进行修正把民主终结于选竞,“实现”了民主与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完美重合,只要人们接受这一民主定义,那么从社会主义角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变得与实践民主毫不相关,而民主也从此失去了反资本主义的内涵发展要求。

      从熊彼特对民主概念的重构到西方学术界对“选举民主”的普遍接受,民主概念经历了一个去社会主义化和自由主义化的过程。民主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面旗帜变成了反社会主义的口号,这一假民主之名的口号被美国用来在全世界推广资本主义民主和攫取超额垄断利润,其造成的危害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已成为无法掩盖的事实,并在近期引发了全球性的反对金融资本的人民民主运动。正如齐泽克所言,反对资本主义的前提需要打破民主与资本主义联姻的幻象,而这一幻象的打破则需要揭示“选举民主”背后的反民主动机,重新确立民主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