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单列学科,是我国教育类研究项目的权威品牌,对教育研究的发展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对规划课题成果的鉴定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教育研究实力的检阅。通过分析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鉴定成果以评析我国教育研究成果质量,对于“十二五”时期把提高研究质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题鉴定呈现良好态势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实施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从“重立项轻结项”向“立项与结项并重”转变,把多出精品力作作为项目管理的重点,对提高研究质量发挥了促进作用。五年来,共立项课题2841项,比“十五”期间仅增加1项,年均立项课题568项,与“十五”期间年度立项课题数量基本相当。2010年,共收到各类课题结题申请326项,其中238项通过结题(包括免于鉴定的课题10项)。 (一)结题数量趋于稳定,且日益规范 1.结题申请数平稳,初审不合格数下降 2010年,提交结题申请的课题共有326项,平均每月收到课题结题申请约27份。从各月的分布情况看,由于新课题申报及学校假期等原因,1月、10月、12月,课题结题申请数有所上扬。总体来看,2010年每月课题结题申请数呈平稳下降趋势。初审不合格75项,占提交课题结题申请数的23%。从各月初审不合格数情况分析,其数量与课题结题申请数量基本成正比。(见图1)
图1 2010年各月份课题结题申请数和初审不合格数变化趋势 2.课题鉴定等级呈“橄榄型”分布 2010年度鉴定课题251项,不合格课题13项,鉴定课题通过率为94.8%。其中,鉴定等级为优秀的课题10项,免于鉴定课题10项。由于免于鉴定视同为优秀,故优秀率为8.0%。与2009年度12.6%的优秀率相比,有所降低。90项课题为良好,良好率为35.8%,低于2009年的49.1%。128项课题为合格,合格率为51.0%,高于2009年的30.5%。不合格课题13项,不合格率为5.2%,低于2009年的7.8%。课题鉴定等级为良好和合格的课题共计218项,约占总鉴定课题比例的86.9%,与优秀和不合格课题区分度明显,呈“橄榄型”的正态分布。(见图2)
图2 2010年课题结题鉴定等级橄榄型 2009年度总体分布状况显示,优秀和不合格鉴定等级低位徘徊。良好和合格等级各月波动较大。(见图3)
图3 2010年各月份课题结题等级变化趋势 3.传统优势学科领域课题结题情况较好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共有14个学科组(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各学科之间发展水平不大均衡。从历年课题申报和立项情况来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由于学科体系完善以及研究队伍力量雄厚等原因,立项课题数量和年度结题数量都比较多。其中,年度结题超过20项的领域有:高等教育(I)55项、教育经济与管理(F)28项、基础教育(H)27项。由于设立专项课题,体育卫生美育(L)和职业技术教育(J)课题结题数量也明显增多。(见图4)
图4 2010年各学科课题结题数示意 注:1.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学科组(代码:A);2.教育心理学科组(代码:B);3.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代码:C);4.比较教育学科组(代码:D);5.德育学科组(代码:E);6.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组(代码:F);7.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代码:G);8.基础教育学科组(代码:H);9.高等教育学科组(代码:I);10.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组(代码:J);11.成人教育学科组(代码:K);12.体育卫生美育学科组(代码:L);13.民族教育学科组(代码:M)。 获得优秀等级的20项课题大多数是传统优势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重点探讨新型政校关系、学校管理等制度创新,围绕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鉴定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体系完整、系统,研究设计与实施比较规范、严格,在指导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论述全面、结论可信,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该课题在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特性、类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视角探讨大学的和谐发展”项目,则是从多学科视角探讨大学文化的内涵、特性,明晰了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并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维度强化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鉴定专家组认为,“该课题报告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研究深入、方法科学、成果丰硕,对于指导现代大学文化建设,深化大学运行机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大学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鲜明特色”。“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行为特征与模式研究”项目,以大量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知识转移现状、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知识转移的实现路径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建构知识熵模型分析知识转移博弈过程,形成了影响因素对团队知识转移的作用模式和科技创新团队成长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创新机制。鉴定专家认为,“课题组构建了借助管理创新将大学教师的个体研究汇聚为知识创新的团队研究,对于形成跨专业、跨部门的知识创新和重大攻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