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国家认同的特点及其与对外接纳度的关系研究

——来自ISSP(2003)的证据

作者简介:
吴鲁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刘涵慧,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王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

原文出处: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目前国际社会中的重要行为体,国家对于每一个个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现实的法律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隶属的国家。但法律上的“冷标准”是否等同于心理上的“热标准”?即法律所界定的国籍,个体是否认同,在多大程度上认同,在哪些方面更认同……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国家内部凝聚力量的大小,也关系到个体的自我统一性和幸福感,应予以深入地探讨。现有的研究已对国家认同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分析。这些研究对勾勒国家认同的概貌、作用及影响因素等都很有帮助。然而,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来临,“地球村”、“全球一体化”、“共同体”等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紧密,这些是否会对人们的“国家认同”带来冲击,国家认同是否会对国际化的趋势带来影响呢?

      本文利用的是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在2003年对国家认同开展的第二次调查的数据(以下简称ISSP(2003))。调查范围涵盖34国,内容涉及与国家认同相关的若干方面。本文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国家认同的具体状况,即人们究竟更认同哪些方面,认同的程度如何?(2)不同群体的国家认同状况是否有不同?(3)国家认同与对外国或国际社会和对外来移民的接纳(以下分别简称接纳他国或国际组织和接纳移民)之间有什么关系?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还要先明确界定国家认同的内涵以及国家认同的具体测量方法。

      在结构安排上,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的关于国家认同内涵、测量、影响因素及其可能造成结果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然后,利用ISSP(2003)国家认同数据库对国家认同的现状进行描述,并利用统计方法确定影响国家认同的可能因素。接着,探讨国家认同与接纳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应的综合分析并讨论其对国家认同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全球化发展的意义。

      国家认同:内涵、测量方法、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一)国家认同的内涵:功能vs内容

      认同(identity)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由于对客体价值发自内心的认可而产生的一种对客体的特殊认识状态和情感归属。认同对于群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目前群体认同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尤其以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的研究最受重视。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国家认同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笔者认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界定维度——功能的维度与内容的维度。

      从功能的维度看,国家认同就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Rex(1996)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对“自己与国家之间联系的一种意识”,也即与别人相比,自己是哪个国家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国家认异,即“一个民族国家确定自己不同于别国的差异或特性”。还有的定义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直接影响国家凝聚力、发展动力,甚至影响国家存在的合法的、巨大的黏合力量,让人们感觉到如同在家一样。这些定义均是从概念、功能的角度界定的。简言之,国家认同就是一种能让人产生“自己属于哪个国家”这个结果的一种心理活动。

      从内容的维度看,林震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主观信仰,表现为政治主张或政治立场。贺金瑞对国家认同的定义则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有的研究者还对这些内容进行归类,提出可以分为偏重公民的认同(civic national identity)和偏重民族的认同(ethnic national identity)。此类界定方式展现了国家认同的可能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该定义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阐明“认同”的究竟是什么。

      综合上述关于内涵的研究,笔者认为,上述两类对国家认同内涵的界定存在着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倾向。事实上,功能与内容两个方面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认同的实质,如果同时将功能和内容作为两个维度纳入,则对国家认同的理解将更加全面。从功能的维度上看,国家认同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归属感”,那么,归属的标准即用以区分“我国人”和“别国人”的指标,归属的程度即对国家状况的认识、接纳和欣赏。而从内容的维度上看,这两个成分在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展现,可据此反映个体的国家认同状况。

      (二)国家认同的测量:直接与间接

      从上文所述的众多研究者对国家认同的内涵分析中不难看到,研究者对国家认同内涵的理解是比较复杂多样的,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与之相应,在国家认同的测量上也存在多种测量方法之间的争论。笔者拟从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的维度梳理已有研究。

      直接测量即研究者希望用最直接的方式探测个体的国家认同,一针见血地找到其核心特征。很多研究者采用了“认可”、“亲密程度”等关键词测验。其内部逻辑是: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属于某个国家,就不会感到亲近,更不会表达自己属于这个国家。这种测量属于归属感程度测量。例如,Sinnott(2004)归纳总结了三类测量方法——认同的排序(rankings)测量法(A类);亲密性(closeness)或者接近性(proximity)程度(rating)测量法(B类);认可性(importantance)程度测量法(rating)(C类),并认为这三类测量方法的有效性也有差异,其中,亲密性、认可性李克特量表的效果更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