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裴娣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48-03

      乡土教育在我国是一个特指概念,指以人们能够亲身感受到的本乡本土的自然、人文、历史为教育资源,采用学习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多种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乡土教育在乡土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中孕育和生成,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现实性、整合性特色,它同样是国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研究,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从历史、现实、理论三个维度,围绕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问题中的乡土课程、乡土知识、乡土教材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诞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目前如何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问题研究的力度,有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并力求在—些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

      一、全球化与文化整合视野下乡土教育发展面对的挑战与问题

      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问题,首先必须把握社会变革的实质。

      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是以经济生活为基础的全部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即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正是以人的存在方式变革为主题,导致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并引发了学校教育的根本改革与创新。其中,构建完善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机制,提升劳动者的基本素养,通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以缓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的边远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外流带来的乡土社会衰败趋势,成为实施“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和办人民满意学校的战略性举措。

      第二是多元文化与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复杂的文化价值选择。

      改革的深化引起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和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由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由于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多元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同样面对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如何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创新,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是我国学校教育必须主动应对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多元和谐的文化,中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个性鲜明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必须受到尊重并得以发扬。—方面,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一个基础,是提供人们创新的源泉,但另一方面,更凸显了多元文化与现代性的尖锐矛盾。这一矛盾突出表现在,多民族融合后的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文化的消失,同时也表现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存在的“城市中心化”现象,对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缺乏适切性。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导致的生态危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会生存基础上求发展,我们还缺少得力的举措。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多元文化与现代性关系的处理,实质是对文化的选择问题,不仅聚焦于多元文化传统中思想资源特质的再认识,而且要思考主导价值观下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问题,这正是我们在新时期要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是乡土教育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困惑。

      乡土教育问题研究其独特性决定,应寻求特有的研究方法。由于该问题研究在我国起步晚,还需要有一个实证经验材料的积累沉淀过程。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未形成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和学术话语,没有共同关注研究主题,就难以集中学术共同体的智慧,为新理论、新范式的产生提供平台,也就很难取得学术发展的新突破;研究缺乏明晰思路及理论建构,理论提升困难;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发展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已有的经验缺乏反思总结。

      应对挑战与困惑,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发展需要两个新的立论点。

      第一,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互补、互证、互识的动态过程,核心在于价值观的建构。我们要通过文化整合,实现在确立普遍价值前提下重建本土价值(民族文化价值),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站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整合背景的高位来思考,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求及人的发展需求出发,才能防止以西方话语来剪裁中国本土问题。

      第二,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学校教育创新的本质是,以“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勇于变革、改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有回应时代挑战的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学校教育创新的实质在于变革、超越和发展。站在学校教育创新高度来思考问题,才能使我们的乡土教育的发展有强的生命力。

      二、中国乡土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及关注的重点问题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地方性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同时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乡土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乡土教育的内涵特色,乡土教育的目标价值取向,乡土教育的课程结构与形式,乡土教育的内容选择与建构,乡土教育的课程实施及策略问题(含教材开发建设)等问题。

      聚焦于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透视,乡土教育的实践探索重点在于以下几点。

      (一)乡土教育研究主题的转换

      乡土教育中,无论是对近百年中国乡土教育发展历史的审视,还是当前乡土课程、乡土教材的开发,其研究主题正实现从工具论到价值论的转换。正是这一根本转换,使乡土教育研究聚焦在重新认识本土文化对当地地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价值上,聚焦在如何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的问题上。也就是说,正在实现从关注课程资源开发进而关注文化传承;从仅关注学生学习的分数,向关注人的发展、人的生活、人的生命的转变。重建个体与群体主体性的意义世界,从而导致深刻的教育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实现了对不合理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突破和超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