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燕红忠,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hzhyansx@163.com,030006,100871

原文出处:
经济研究

内容提要:

金融的加速发展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是经济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之一,文章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数量指标的角度探讨了近代中国50年间(1887-1936年)的金融发展进程及其结构变化。该文的研究表明,近代中国金融的大发展主要出现在1921-1936年间,这一时期的各项指标都得到了迅速提高和优化。但由于起点很低、维持增长的时间过短,直到1936年,中国金融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大体上仍然落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半个多世纪。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9 年 05 期

字号:

      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金融体系不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且也是学术界、媒体乃至普通公众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人们对股票大盘价格的走势、人民币汇率的变动、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调整等问题的关注,大概会远远超过一些局部性的、因水旱灾害所造成的农业歉收。在二百年前甚至更早的时期,整个人类生产的核心部门无疑是农业,而在今天,除少数最落后的国家与地区之外,金融市场可能已经凌驾于物质部门以上。相对于局部性的自然灾害,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今天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所造成的影响几乎都是全球性的。因此,对照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运转过程,金融市场的发育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无疑是经济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近代中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长期分析仍然非常薄弱。本文主要以美国学者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为基础,从数量的角度对中国近代时期50年间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探讨。本文的结构安排为:第一节给出代表性年份和阶段划分,并对这些年份的金融资产总量及其变化进行估算;第二节探讨金融机构发行的两个总量指标ф和Φ及其结构变化;第三节探讨非金融机构发行的指标δ及其结构;第四节在新发行总比率的基础上估算出1936年的金融相关比率,并进行相关分析;第五节为全文的简单总结。

      一、代表性年份的选取及其金融资产

      (一)代表性年份的选取

      中国近代时期的各种宏观经济数据不仅非常缺乏,而且有限的一些数据也存在争议,本文主要根据学术界的现有成果着重对1887年、1920年和1936年三个关键性年份及1887-1920年、1921-1936年两个阶段的金融发展指标进行估算和分析,以反映近代时期的金融发展水平及其进程。之所以选择上述三个年份是因为:一方面,1887年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起始年份,1920年则是近代经济开始加速发展的年份,而1936年则是新中国建立前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年份;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三个年份都有比较成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而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需要建立和解释的并非各项金融工具的绝对数值,而是它们与某些宏观经济总量的相对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宏观数据就是国民生产总值。1887年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张仲礼最先估计,费维凯对农业部分进行了调整,之后王玉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重新估算,其结果为32.14亿两,合1936年币值143.43亿元(王玉茹,1997a)。1936年的数据有多种估算值,为了与1920年相统一,我们使用吴承明先生的数据,1920年和1936年分别为202.74亿元和292.59亿元(吴承明,2001,第109—110页)。而在国际比较和衡量发达国家经济近代化进程时,通常选取的关键性年份为186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和大萧条前的1929年等。这些年份的选取与我们关于近代中国三个年份的选取原因大体上是相同的,即为经济发展的转折年份。

      (二)代表性年份的金融资产及其增长率

      在对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各个基准年份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进行统计和估算。在1896年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之前,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主要为钱庄、票号和典当三类,考虑到这些旧式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资力之间的差别较小,可以用资力来近似地替代其资产值。按照唐传泗、黄汉民(1985)估算,清末时期钱庄与票号的实力不相上下,总资力均为2.8亿元左右,其中钱庄的资力为资本、公积金、存款和发行纸币四项之合计,而票号则为资本、存款与发行小票三项之总和;按“架本”计算(即当铺按收进存放于货架上的押品所贷出的总金额),典当业的资力不低于3亿元。他们关于钱庄和典当实力的估计大概比较贴切,而关于票号的资力则是直接引用了陈其田(1978)较为笼统的说明,因而有所低估。按照笔者的最新考察,包括汇票、存款和资本总量,票号在19世纪70、80年代的资力为2.37亿两,约合3.29亿元(燕红忠,2007)。

      到1920年时,中国新式银行已经得到初步发展,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实力仍然非常薄弱,其资产仍然可以忽略不计。据统计,1920年中国主要银行的总资产为7.59亿元(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1933,第1—2页),这大体上相当于当时整个新式银行业总资产的80%,因此将其向上调高20%,得到该年银行业的总资产为9.11亿元,我们以此来近似表示1920年底的银行业资产。这一时期票号已经衰落,残存的少数几家票号的资产可以忽略不计。1918-1920年钱庄的总资力大体上为1.6亿元(杜恂诚,2002,第233页),典当业的资产大体仍与钱庄相当,约为1.5亿元左右。

      

      1936年的各项统计相对比较完善,银行业的总资产为72.76亿元(中国银行经济研究室,1937,第A42页),信托公司的资产总值为0.22亿元,储蓄会的资产总值为1.45亿元,保险公司的资产总值为0.63亿元,而钱庄银号和典当的资产总值分别为5亿元和2亿元(吴承明,1985,第65页)。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1887年、1920年和1936年三个基准年份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以及1887-1920年、1921-1936年两个时期金融机构资产的增长率,列表为表1和表2。1887年、1920年和1936年三个年份的金融资产总额分别为9.09亿元、12.21亿元和82.06亿元,如果以当期价格计算,1887-1921年、1921-1936年两个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90%和12.65%,但若以1936年的不变价格计算,①则前一个时期的增长率为-1.05%,后一个时期仍然达10.63%。显然,1887-1920年间的金融资产增长是非常缓慢的,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1921-1936年间无论以当期价格还是不变价格计算,金融资产都得到了快速增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