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中国教育的历史性转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谈松华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80年代末开始,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郝克明主任主持下,开展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研究。研究触及了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若干阶段性成果,有些已为国家决策所采纳。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和结论正在综合成研究报告和专著。我作为课题组成员,仅就跨世纪中国教育将要经历的历史性转变这个侧面谈点个人浅见,以供研讨。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历史性转折点上,将从现在走向新世纪的未来。可是,“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1]走向未来,就是要架设通向未来的桥梁,实现从现实向未来的转变。对于21世纪的中国和中国教育来说,这种转变更具有深刻的、历史的内涵,它将经历一个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变革。因此,研究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既要展望和预测其未来走向和理想目标,更要着重探讨从现实走向未来将经历哪些转变?我们该为这种转变做些什么?

      一、中国教育将要实现总体性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现代化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基本保证。两者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教育现代化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研究21世纪中国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如果说从20世纪中叶开始,到本世纪末,经过曲折的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框架;那么,进入21世纪,我们将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这就是跨世纪中国教育的总体性转变。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过程。教育现代化也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实现的教育系统和教育制度的全面进步的历史过程,其核心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这种双向连结表明:教育现代化就是通过培养人,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从这个基点上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并进而探讨其基本内涵。对于教育现代化内涵的探讨,可以避免停留于抽象概念的讨论,有利于从决策和操作层面指导实践。但是,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时性概念,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统一标准,只能提出一些阶段性参照目标。现阶段可以参照经济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样一个总目标,结合中国实际,按照物质、制度、观念这三个层面,分别在:全民教育水准;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现代组织管理等这些方面提出相应目标,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实践,并在实践中完善其内涵。

      这还只是一般性讨论,更重要的是要探讨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推进教育现代化?它有哪些特征?该作什么样的战略选择?这是探讨跨世纪教育的症结所在。从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改革,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这是工业化时期经济高速增长(急需人才)与资金紧缺(教育投入不足)这个经济建设主要矛盾在教育上的集中反映。这个矛盾在工业化过程中会持续一个时期,教育仍将处于经济和人口的两极推动和双重制约之中,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年轻型人口结构就业压力增加,1990年我国就业劳动者40岁以下占70%,日本仅占48.9%,[2]进而增加教育压力。这样,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有限的财力供给之间的矛盾将会继续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估计会在基本实现工业化阶段后有所缓和),加上社会二元结构带来的社会知识差距,更使教育面对一系列两难选择:

      1.在战略地位选择上,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科文组织早在70年代发表的《学会生存》中就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先行”的观点。这种观点为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所证明,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世界银行在其1990年和1991年这两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都具体举出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得出结论:“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使其他发展目标得以实现。”[3]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1/3,人均牧场只占世界平均1/4),[4]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以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路程,只能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开发,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我国现在的教育投入水平远不能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1990年人均公共教育经费约合8美元,世界平均约220美元,生均公共教育经费48美元,世界平均1230美元。[5]没有必要的教育投入,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基本的物质保证。要在确保教育投入上体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作出具体选择:在工业化时期,把教育列为基础设施建设,同基础设施同步超前,为经济起飞作好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准备;在初步实现工业化、进入工业现代化阶段,教育同科技同步超前,教育发展同科技进步相辅相成,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经济增长集约化,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在教育发展目标选择上,教育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教育总需求由于经济加速发展、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化过程以及人口因素等可持续增长;而教育总供给的增长却受到经济发展水平、财源收入及国民收入分配等因素的制约。在这种供求关系下,教育发展目标就存在需求导向和供给约束这种两难选择。前者会满足于一时的数量增长而牺牲持续协调发展,后者则会使教育严重滞后而影响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应起的作用。这就要寻求一种两者积极的、动态的平衡,即尽力扩大社会教育总供给,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有效的教育需求。换句话说,教育目标的选择取决于扩大了的供给同有效需求之间的平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