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共和

——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转换析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浦劬,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治学科得以恢复重建。近三十年来,我国政治学的学术研究沿着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共和的主轴,实现了内在逻辑的转换发展,其体现为:重心论域的转移发展;思想方法的调整转换;研究视角的切换转变;分析范式的嬗变更设;主导思维的归位置换;主题内容的演进变迁;研究视野的开拓扩展;研究方法的丰富发展;科学程度的增强提升;任务功能的变更发展。这一转换发展不仅显示着我国政治学学术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未来趋势,而且映现着我国社会政治的历史转折,彰显着共和国政治的本质精神和内在精髓,提示着人民政治发展的实然战略和路径。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1D0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9)01-0091-09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

      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学始兴于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据载,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定大学堂的大学专门分科为七科,其中第一科即为政治科。①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新中国的大学学科设置很大程度上参照前苏联的做法,加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为独立学科专业的政治学被撤销,政治学的发展由此中断。

      20世纪70年代末,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我国社会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历史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呼唤着政治学科的恢复重建。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②这一指示,直接推动了政治学科的恢复重建。

      时至今日,我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回顾我国政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着眼分析学科学术发展的演进脉络和内在逻辑,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我国政治学科和社会政治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具有特定的启示意义。

      就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来看,特定学科的学术发展通常受到学科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学科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的要求、特定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国家的立国精神和方针政策等,这些因素对于学科学术发展会形成特定要求。而学科内部因素,则是指学科学术研究在回应这些外部影响和要求的过程中,自身在广度和深度方面不断超越的发展,具体体现为学术研究视野的拓展、角度的调整、层面的细化、领域的开拓、主题的深化、能力的强化和效果的提高等等。由此可见,学术发展的学科内部因素,实际是学科学术研究对于外部因素要求的回应。这些内部因素和回应作为学术发展的学科内生变量,不断从学科内部促使学术研究的发展演变,进而形成了学术发展的学科内在逻辑。

      据此可见,我国政治学科近三十年来学术研究的演进脉络和内在逻辑,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政治实践与政治学科学术发展双重作用的产物,它们体现着政治的历史与政治的学术的切合性、逻辑的政治与政治的逻辑的一致性。这种演进脉络和内在逻辑的发展内容如下:

      一、重心论域的转移发展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恢复重建和发展的我国政治学科,为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要求,其学术研究的重心论域首先开始发生重大转变。这种转变的思想逻辑起点是关于“政治”含义理解的转变。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③根据邓小平的政治观,政治学者对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观进行了反思,“政治学者也都肯定,以前有些人把政治与阶级斗争等同起来、把政治仅仅看作阶级斗争的观念是对政治概念的曲解,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观念。”④“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占霸权地位的‘左’的思想任意解释‘政治’,被曲解了的‘政治’又反过来助长‘左’的思想。结果,一方面是社会生活中政治泛化,另一方面是政治概念狭隘化。简言之,社会生活中什么现象都是政治,而政治就是阶级斗争,按此逻辑,‘十年浩劫’势在必行。这个政治逻辑的后果,不能不说是没有政治学的政治中国的悲剧。”⑤在反思的基础上,政治学研究构建了国家政治观、全局政治观、权力政治观和利益政治观等,并且由此出发展开了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学术行程。

      政治观的转变,是政治学研究价值取向的根本转变,“对于政治学这门科学来说,对‘政治’这一概念的新认识,如同国家抛弃‘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一样,具有根本性转变的性质和意义,为我们正确确定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础。”⑥这一转变也实际设定了我国政治学研究重心领域转变和发展的脉络和逻辑轨迹。

      首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精神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政治学在恢复重建以后,在继续关注社会主义时期特定范围内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同时,努力准确把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大战略决策的深刻含义,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由此出发,积极把政治学研究重心论域和关注焦点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两大敌对阶级之间的关系转移到人民内部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这两大敌对阶级之间对抗性矛盾和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基础上人民内部不同阶级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及其状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