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教授是我敬佩的老朋友,从她的学术著作中我得益匪浅。近几年来鲁洁教授对德育功能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1992年《教育研究》第8期的《试论德育的经济功能》,1993年《教育研究》第5期的《试论德育功能的转变》,1994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2期的《试论德育的自然性功能》,1994年《教育研究》第6期的《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功能》等。这些文章发表后,1994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4期发表了刘尧的《德育有多少功能》一文,对鲁洁教授提出的“个体享用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发表了异议。1995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1期檀传宝发表了《对两种德育功能的理解》,对刘尧的文章作出反驳。这些争论说明人们对德育功能有着不同的理解,展开争鸣是一种正常现象,对德育理论的研究会起促进作用。我对鲁洁教授的德育功能观也有不同看法,特提出以下几点与鲁洁教授商榷。 一、德育的根本功能 第一个问题是鲁洁教授谈德育功能观的转变时,忽略了德育的根本功能。鲁洁教授说:“事物的功能决定于它的结构”,“事物的变化有时就发韧于功能的变化,并常由功能性的变化而导致结构性的变化。”“为此,在我们研究一事物时不可不研究它的功能,不可不研究在一定时间内该事物所发生的功能性变化。对学校德育也不例外。”这里只说明了每种事物的功能与结构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并没有说明当今德育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怎样决定德育发生了功能性的变化。接着就提出了十多种德育功能:如德育的政治性功能、生产性功能、社会性功能、个人性功能、单层面人格培养功能、多层面人格培养功能、限制性功能、发展性功能、自然性功能、个体享用功能等。这里使我发生两个疑问:第一,上述这些德育功能是否都是由于德育结构变化引起的?第二,谈了如此多的德育功能,却没有提出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育德,这是不是作者的一时疏忽和失误? 关于德育结构,我认为是指德育自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原则方法等。这些因素在静止状态下并不能产生德育功能,只有当教育者根据社会所确定的德育目标和相应的内容,又考虑到客观环境影响因素和受教育者个体与集体素质,采用多种多样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时,才能产生德育功能,这种功能在于育德,即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这是德育的根本功能。鲁洁教授提出的德育多种功能论,只具有德育功能分类学上的意义,在忽略德育的根本功能情况下,还可能给人们的思想上造成混乱。刘尧同志提出了“德育有多少功能”的疑问是有道理的。另外,把德育功能的变化完全决定于德育结构的变化,恐怕也把问题简单化了。我不否认德育功能与德育结构之间相互影响,但我不认为所有的德育功能全由德育结构的变化所决定,因为无论是德育功能,还是德育结构都离不开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社会条件发展水平的制约性。离开这些条件谈德育功能观的转变,就可能把人引向脱离实际的空谈。我认为研究德育功能的变化,不能离开社会的性质,不能离开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素质,因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 二、德育功能与个体品德功能 鲁洁教授的德育功能观的第二个问题是把德育功能与个体品德功能混淆起来。我认为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育德,而鲁洁教授提到的多种德育功能,多属于人的个体品德功能。人的品德功能并不都是德育培养成的,而是人的遗传素质、客观环境影响、教育条件(包括德育)、人的主观努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等多种因素合成的。由于个体品德形成因素的多样性,相比之下,德育在培养人的品德功能方面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德育要充分发挥其育德功能,就不得不自觉地利用其他因素对人的品德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把人的品德功能与德育功能混淆起来,那是不合实际的。 再从德育功能与品德功能作用的对象来看也是不同的。人的品德功能作用的对象是包含社会、自然、精神三大世界,人可以表现出有益于社会的美德,有益于自然世界的美德(实际上也是有益于人类社会的美德,因为人作出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行为,实际上是为了使人类有个良好的生存条件),有益于人类精神生活的美德。如果把每一个方面再细分起来,还可以分出更多的品德功能。像鲁洁教授列举的那许多德育功能中,有不少本属于人的品德功能。德育功能作用的对象比人的品德功能作用的对象要小得多,德育的功能对象是受教育者,是使受教育者养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它的功能对象是单一的,不像品德功能对象那么复杂多样。因此我认为鲁洁教授拓宽的德育功能内容,有的并非德育功能,而是属于人的品德功能。二者的混淆将会给德育工作者们在思想上产生混乱,什么是德育功能都搞不清楚,那还怎么去发挥德育功能呢? 我以为在充分发挥德育的育德功能的时候,着力培养人的品德的三种功能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人的品德对人的行为的动力、导向和保证功能。人的品德调节人的行为具有动力功能,就是给人的行为以巨大的推动力,调动人的积极性。比如一个人具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美德后,在他的身上会产生巨大力量,为了人民的事业,他会努力工作,艰苦奋斗,不怕吃苦,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干出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业来。像焦裕禄、孔繁森那样。人的品德调节人的所为还具有导向作用,就是给人的行为指明奋斗方向。如坚持“又红又专”、“德才兼备”、“抑恶扬善”、“先人后己”、“严己宽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为人准则。人的品德调节人的行为还具有保证作用,就是保证一个人去努力完成国家、集体、他人赋与他的工作任务。当一个人真正具备了优良品德后,不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他人,交给他一定任务后,他就会尽全力主动完成任务,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像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那样,能够出色地、超额地完成任务。有的模范人物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甚至作出巨大牺牲,真正做到“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以上这些品德功能,正是德育在发挥育德功能的时候,应当着力培养的。鲁洁教授的德育功能观却忽视了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