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话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嘉瑶 研究员,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秘书长,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教材领导小组成员,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协会委员。

原文出处:
未来与发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大门,虽然人类历史并不是在世纪之交必然产生质的突变,但是,正象人们在岁末年初之际,总要对来年进行思考、议论、预测并寄托着某种期盼一样,人们,特别是政治、经济领域的战略家、学者以及未来学的专家们,早已开始对21世纪的事进行讨论了。作为一个国家战略问题之一的教育,也不能不成为这种讨论的热点之一。这里,笔者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说一说个人对21世纪的教育的某些看法。

      一、21世纪的重要特征及中国的潜在优势

      对于21世纪的特征,从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出发,可以作出多种多样的表述。我认为,从教育的角度看,有两个特征值得特别重视。一个是“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一个是“21世纪是一个信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的世纪”。它们与21世纪的教育发展密切相关,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

      对于第一个特征,不管这种竞争是在什么领域,不管是战是和,是打大战,还是局部战争,谁掌握了智力,谁就握有优势和主动权。这已为大量的实践所证明。

      正如钱学森同志在《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一文中所说的:“在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比赛,最关紧要并有决定性的,是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水平高的占优势,水平低的处劣势,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就是智力战”。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最近写了一本新书《War and Anti-war》,书中认为,知识已成为核心的资源,是一种弹性的生产要素。他认为,第三次浪潮的经济体系真正革命性的一点就是:土地、人工、原料,甚至资本都可以视为有限资源;但是知识,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用知识可以生产更多的知识。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人力资源在世界上处于第一位。可以设想,如果12亿人民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用知识武装起来,智力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做到了12亿神州尽舜尧,那么人口多这一历史重压,恐怕就不仅仅是一种沉重负担了!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讲得非常明确,他说:“我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可以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理解这里小平同志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公式,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智力资源的优势=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

      对于第二个特征,教育在这样的世纪中,其地位与在工业化的世纪里将会有重大区别。其作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地位将会更加突出出来。因为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在这样的时代是很难生存下去的,正如美国学者莱维斯在其《21世纪的教育》一文中所说的,“教育在工业化时代只是一种陪衬,而今则是信息时代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潜在的优势在人才资源,或者换一句话说,潜在的优势在教育。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国家都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的理由之一。当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教育的这种战略性地位,决不仅仅是纯生产力意义上的。因为,它不仅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里,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且,人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将会面临社会角色和岗位的多次调整,而教育就意味着获得新的社会岗位和角色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问题,这些都是政治性的。

      二、21世纪,教育给受教育者什么

      回答这样的问题,同样是多样化的。从最一般和宏观的角度看,教育要教给受教育者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可以说,这三个“学会”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界的共识。它很可能将主导着未来的教育思想,并对未来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及方法产生深刻影响。

      1.学会生存。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具体表现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作为社会的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并以此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有利于保障和改善人们的社会生存条件。这本质上也是一个学会作人的问题。人不是独来独往的老虎,人类决不会永远容忍弱肉强食的动物生存模式。现在存在着两种不同而对立的生存价值观:一个是个人第一,社会第二;一个是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一个是大写的人——社会,一个是小写的人——个人。被西方发达国家极力鼓吹的个人第一的生存价值观,连鼓吹者自身也正在咀嚼着他们所种下的苦果。1994年8月26日德国《经济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作《阴冷的气候》。这篇文章综述了欧洲一批学者和政党领袖近期发表的一些观点。用保守政论家阿希姆·费斯特的话说就是:“工业社会受到疲惫、价值观低落和个人主义的威胁。”社会科学家迈因哈德·米格尔则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认为: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最后会自己毁灭了自己。这可能就是他们感到“阴冷气候”的原因所在。新加坡的政治家李光耀先生想必是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在1994年9月16日接受美国报刊联合采访时,明确告诉采访者,他主张“社会第一,个人第二”。李还指出:这种靠损害社会而过分尊重个人的作法已经造成了很大的社会混乱,给公众带来痛苦、不安全感和使他们失去安乐感。我们希望出现这种情况吗?我们说: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