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当代教育价值

作 者:

作者简介:
时长江,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杭州 31003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思想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人格形象的理想追求。著名哲学家冯契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主张当代中国亟须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塑造理想的人格形象不仅是既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之一,而且也是严峻的教育发展现实的迫切需要。以平民化自由人格作为中国当代人的理想人格形象,能够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文关怀,有益于主体性教育的确立,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2 期

字号:

      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追求。理想人格,反映的是人们对完美人格和完美人性的憧憬和向往。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契(1915—1995)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现实出发,一生致力于知识、智慧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扬弃中国传统哲学有关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提出当代中国亟须培养的理想人格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冯契认为: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理想人格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不同于古代的圣贤仙佛。“我们讲的理想人格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平民化的,是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我们所要培养的新人有一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并不要求培养全知全能的圣人,也不承认有终极意义的觉悟和绝对意义的自由,不能把人神化,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① 他非常强调自由人格的社会性和独立个性的统一,认为此种人格一方面是类的分子,是社会联系的细胞,另一方面又有其独特的一贯性与坚定性。“这样的人格也体现类的本质和历史的联系,但是首先要求成为自由的个性”,同时,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自由个性,是知、情、意的统一,是真、善、美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格”。② 冯契先生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思想丰富了中国哲学对理想人格的探讨,有益于当代人生价值哲学的建构,并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及人的发展的需求,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体现出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

      一、以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为当代人的理想人格形象,能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文关怀

      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传统的教育目的观,无论是“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迫使人们亟待确立“生态环境”的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给自然带来的灾难时,才终于明白人在毁灭自然的同时,其实也在毁灭着自己。当人类开始觉醒的时候,必将引起一场价值观的革命,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以往只重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探索,强调人对自然界的超越性,而忽视自然重要范畴的价值观已经被淘汰。现今的事实教我们懂得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人应该尊重自然界中万物存在的权利,学会与它们和睦相处,对它们施以人道主义的关怀,这既是人类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确保自身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教育生态价值观的大体含义是,通过教育帮助人类建立起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共处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不应只盯着人、社会,而应关注自然、社会、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天人合一”式的和谐发展。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使人从难以抗拒的自然法则中寻求自身的生存方式,既能够有别于其他生物体而主动地适应自然,又能够确保以不损害自然的根本利益为前提,最终实现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使人类在向自然的回归中获得人性的回归与自我的回归”。③

      建立教育“人本”生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并产生源源不断的不可抗拒的亲和力,是教育发展的不竭的动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在这一“永无止境”的过程中,精神人格与健康的情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来看,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进步、发达而充满活力,要看其中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潜在能力和天然禀赋等是否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某门课学得如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教育的内在要求;珍重学生的生命价值,让学生在拥有高智能的同时拥有健全的精神人格,已是各类教育的题中之义。早在1907年,鲁迅先生就提出“现代化”不仅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主,还要“立人”,保障每一个具体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并且主张以“立人”作为“立国”的基础、出发点与归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改革实践中,“呼唤教育的人性化,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逐渐构成了近十多年来教育的主旋律。”④ 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呐喊,唤起了千百万人的共鸣,情感教育、成功教育、主体教育等正逐渐得到认可并引起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是表达了全社会对教育的真切关注。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建构人的主体素质,丰富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教育应该关怀人的生活,关怀人的生活首先应该关怀人的当下的生活,关怀此时此刻在此的人之‘在’,教育应当成为此时此刻的个体的可能生活价值完满的一种特殊方式。教育还直接启发、拓展个体全面的生活视野和价值视野,并引导、尊重个体独特的生活价值取向和追求生活价值的方式,尊重并关怀个体日常生活的价值,教育应凸显个性独立人格的培养,让个体真正成为生活价值承载的主体,积极地去谋求自我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教育关怀并尊重了生活的价值,意味着教育关怀并尊重了人。”⑤ 因此,以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作为中国当代教育的理想人格形象,能够充分展示教育的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个个体的人,实施有效的人生引导,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以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为当代人的理想人格形象,有益于主体性教育的确立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现代化过程中,教育的任务不是帮助人学会适应或学会改变,而是从现代化的物质力量中解放人。教育在于帮助人重新认识人类的道德理想和永恒价值,在现代化的各种诱惑中,使人保持高贵的精神和纯洁的道德。追求教育的本体价值,其实质是不断向一个理想的人格境界超越,使原来处于“睡眠”状态的人格价值在教育的照料下复苏。如果把人格现代化看做是人类精神发展的一个过程,那么教育就应当用人类精神的内在魅力去影响现代人格,而不单纯是用现代化来塑造现代人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