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4-0133-07 一直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学界普遍吸收和借鉴教育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随着我国民族教育研究的深入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然而,由于我国民族教育自身的复杂性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教育人类学本土化研究的相对滞后,少数民族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仍很薄弱。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家将“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引入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后,“文化适应”就成为文化人类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其研究目标和学术旨趣主要是“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去探索各种并存文化协调运作的理论与方法”。数十年来,经过人类学家的不懈探索,“文化适应”理论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已成为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教育人类学作为人类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自然要将教育领域的“文化适应”纳入本学科的研究范畴。国内教育人类学研究者在译介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着力建构反映我国教育实践要求的理论体系,其中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与文化适应的研究应当受到我国教育人类学研究者的关注。 目前,国内文化人类学和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成果为开展民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并已产生一些有创见的研究成果。但是,对民族教育中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选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学校和学校教育是以对人的文化造就,以文化传承、创造为主要任务,并以文化为机制建立的文明实体,是以文化贡献为基本使命的文明存在”[1](P24),开展学校教育的文化研究是教育人类学的重要传统,正如美国教育人类学家奥格布所指出的,“大多数从事学校教育的人类学家得益于文化与个性的研究工作”。[2] 第二,现代社会中的学校已经不仅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机构,它还是社会文化的信息源和交汇点,因此,有学者认为,“教育人类学把研究的‘田野’从原始族群和处境不利人群转向学校,正是由于学校日益成为文化传递的中心,日益影响着民族的进化和进程所致。”[3] 第三,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实施“普适性”教育,体现主流文化的教育意识,代表主体文化的发展走向,即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和少数民族学校也大多如此。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文化变迁与教育规律的论争中,学校教育成为关注的焦点。 第四,学校是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最主要的场所,无论是何阶段的教育,还是何形式的学校,都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有研究者已注意到了生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进入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的影响,进而出现种种文化适应困难和学业成就低下的情况,并将这些情况用“困境”来描述,为了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剖析这些“困境”,分析学校教育中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的若干因素,并尝试提出减少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负面影响和增强其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二、研究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研究 近几年来,在“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为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所共同关注,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有的成果侧重于对少数民族文化适应机制的研究,例如,瞿明安的《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4期)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在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的功能和结构,赵玲的《全球化进程中哈尼文化的适应机制》(《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分析了哈尼族文化适应机制的内在接受机制和外部接受机制。而更多的成果是对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问题和实证研究,例如,苍铭的《山民下坝的文化适应——苦聪人定居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郭锐和刘芳的《文化转型与文化适应——以云南省金平县者米乡苦聪人(拉祜族支系)为例》(《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4期),贾仲益的《生存环境与文化适应——怒族社会——文化的文化生态学解读》(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郭家骥的《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等等。 (二)教育领域中的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研究 客观地说,国内在民族教育学领域的文化适应研究成果还非常匮乏,虽然有几部相关专著(如《教育人类学教程》、《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文化学》等)中论述了少数民族在教育活动中的文化适应及相关原理,但多是对国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引介。目前,国内还没有专著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中的文化适应,仅有为数不多的文章对此课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通过关注文化的不连续性或以“文化中断”理论分析少数民族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例如,李怀宇的《“文化中断”理论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和马茜、肖亮中的《文化中断与少数民族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