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601(2006)02-0004-05 教师主体性缺失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不仅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问题,也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试想,如果教师自身不具有主体性,又怎能期望他教育出有丰富主体性的学生呢?在此,笔者仅就教师主体性缺失的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 一、教师主体性缺失的现状分析 研究者认为,教师的主体性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的主体性,教师也是人,他(她)在满足社会需要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在为满足主体需要而创造主体价值,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的统一即表现为人的主体性;其二是指职业限定意义上的主体性,教师作为职业主体,由于受着教育职业的限定,必须遵守教育职业的规则,与此同时,教师职业又能充分体现教师劳动过程的主动积极性和自主创新性。在此,笔者将教师主体性定义为:教师在自我发展和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教师教育、教育科研诸方面都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问题。 1.在教学中似是而非的教师主体性 (1)将主体性与权威性等同 在师生关系问题上,我国长期以来提倡的是“教师中心”,要求学生对教师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可以把思想强加给学生,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管理,这种“教师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性、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性,这种做法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教师主体性的理所应当的体现,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工作,保证其主导作用主体地位的确立。事实上,这种做法的前提是把学生放在一种被动的位置上,换言之是以牺牲学生主体性来换取教师的权威性,其直接后果就是阻断了师生之间积极主动的交流,教学工作变成教师的独角戏,这样情境下的所谓教师“主导作用”与“主体性”只是似是而非的主体性,因为背离了我们的教育目标,它不能带来学生的发展,甚至是戕害了学生的发展,影响到教师主体性价值的实现,最终使师生双方主体性发展都会受到损害。 (2)在教学工作中缺乏主动性 教师在工作中被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较普遍,被动的工作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消极被动的工作,工作过程就是被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完全照搬课本、教参的内容照本宣科,这类教师的工作类似于传声筒,讲什么,怎样讲,完全听命于上级、学校、专家的安排,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教师在工作中放弃了自己的理性分析,完全没有自主性的教师又有何主体性可言?另一种是看似积极的被动的工作,这主要表现在对新的理论方法盲目跟进,人家讲“愉快教育”,我也搞“愉快教育”,人家办“活动课堂”,我也办“活动课堂”。以领导的安排、专家的意见、形式的要求为导向,不能从学生和自身实际出发展开工作,教学科研都没有自发自主的成分,这样的教师看似积极,其实也是被动地跟风,并无主体性可言。 (3)在教学工作中缺乏创造性 教师在工作中方式方法单一、简单重复的情况严重。在中小学课堂,相当数量的教师仍在沿用“填鸭式”组织教学,一上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千篇一律,一“灌”到底。这样的方法之所以在实践中久盛不衰,主要是因为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能够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对很多教师来说这种方法已经是习惯成自然,甚至是除此之外没有可供替代的方法。日复一日地机械重复,教师成了教书匠。尽管也是在辛辛苦苦地工作,但他们的工作始终停留在低层次的机械的重复,不具备创造性,教师的主体性也就无从确立。 2.在教师教育中教师主体性的淡漠 目前的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的问题,笔者曾经调查过接受在职培训的部分教师的学习动机、观察了他们在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发现以下几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在学习动机方面,主导动机以外在动机为主,而内在动机不强烈 对于“你为什么来参加培训?”的问题,多数教师的回答是:“出于学校安排”、“为了达标的需要”、“形势所迫”,只有少数教师明确意识到“为了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的问题;对于“你对要学习的课程有什么认识,你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吗?”的问题,多数教师是听命于培训者的组织安排;对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的问题表示“不清楚”或是“无所谓”。这说明教师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主体意识淡漠,学习具有被动性、盲目性,仅仅将接受教育进行培训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缺乏应有的内在动机。 (2)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结果忽视过程 在他们与培训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比较关心的是怎么考试、如何结业,而不关心学习活动对自己下一步的发展和教育实践有什么意义。这说明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还是没有跳出“混学历”、“挣文凭”的圈子,没有将教育培训作为自身发展的契机来看待,将教育培训视为一种短期行为,忽视了其长远的价值。 (3)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只有少数教师踊跃发言,积极配合培训教师的教学工作,而多数人在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在被动地记、被动地听。即使有了个人的意见也不愿意讲出来,不能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看法,不愿意与大家一起探讨,在被安排发言的时候更多的是附和别人的意见。 3.在教育科研中教师的实践主体地位被遗忘 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缺少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一是教育科研的主体意识不足,48.4%的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实验;二是教育科研的主体能力薄弱,只有1.8%的教师认为自己擅长教育教学研究,近48.9%的教师三年中在教育科研方面未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具体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