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教学的本质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邮编:430079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新教学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而逐步产生。它与传统教学既有一定联系,又具有异于传统教学的显著特征。基于新教学的本质属性,我们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学本质观。我们既不赞成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价值取向,也不同意“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05 期

字号: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新型教学活动正在许多中小学相继出现。这种新教学究竟新在何处?它与传统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我们应如何把握新教学的本质特点?教育界对这些问题有些不同的看法。我想结合自己近三年中在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南山附属学校参加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感受和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便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新教学的本质特征

      所谓传统教学主要指此次课改前我国许多中小学存在的那种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在我国,新教学则萌发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一些教改实验班或试点学校,正式产生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

      新教学与传统教学有一定联系,但有很大的区别。笔者按照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以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学习活动的关系这四个尺度,将我在深圳南山区部分中小学(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南山附属小学)所观摩的各学科的250多节研究课、公开课中改革步子较大、教学质量较高的150多节教学作为样本,与传统教学作了一番比较和分析,发现新教学具有四大特征。

      (一)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在对待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新教学与传统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策略。

      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是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最先提出的。他为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于20世纪70、80年代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验”,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张。他认为传统的教学体系只注重完成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任务,教学新体系应完成双重任务: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要“以尽可能大的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① P26所谓一般发展,是指学生个性的一般发展,包括智力、情感、意志、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等方面的发展。

      在赞科夫的上述主张的启示下,我国教育界的一些有志之士曾抓住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问题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教改实验,从而认识到,中小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要增强基本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提升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基于此,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主动发展为主旨。

      新教学目标由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组成。“三维目标”的核心思想或根本要求在于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各项基本素质。它与传统教学目标有两大区别:(1)它关注一个全人(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为价值取向。传统教学目标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价值取向,而以传授知识技能为基本取向。尽管当时的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部分提出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的要求,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都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的。(2)它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地发展。把“过程与方法”纳入教学目标的用意正在这里。“过程与方法”不仅对学生提出了主动发展的要求,而且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发展的空间。“过程与方法”的实质就是让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而获得认知情感的发展。这同传统教学对学生被动参与教学的要求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教学的使用立足于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新教学与传统教学都重视教材,但两者使用教材的立足点却有很大区别。传统教学是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其立足点往往从教材出发,以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为基本目的。新教学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发展问题置于中心地位,使教材成为促进学生发展认知、提升情感、增强创新精神的工具,让学生成为使用教材的主人。新教学也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重视知识的学习,但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要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自己的大脑和双手主动地感悟、体验、理解和运用知识,进而适当超越文本(包括课堂内的适当超越和必要的课后延伸),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借以提高各种能力、提升思想感情、增强创新精神。

      第三,教学活动的展开重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新教学力图汲取传统教学中的可取之处,摒弃其中的错误之举,主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前人的基本文化成果,从而增长自己的知识能力,提升思想情感,发展创新精神。许多教师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做法。首先,各科教学都注意利用学生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小学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各个知识点时通常都从创设情境和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兴趣与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景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做,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使学生获得了有关的感性材料。其次,许多教师善于发动学生提问题,进而通过讨论关键性问题来深化学习。过去,不少语文教师习惯于提出一连串细小问题来问学生,使学生陷入被动应答的境地;如今,有些语文教师否定了这种做法。过去,数学课在“求解问题”时也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求解。如今,一些数学教师采取了新的教学思路: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然后问学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应用相关知识与技能予以解决。第三,讨论问题或求解问题时,各科教师都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例如,在二年级的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中,一位数学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动物园的成人票是每人3元,儿童票是每人1元,团体票是每人2元(5人以上可购团体票)。现在有4个大人、2个小孩来到动物园,怎样买票最合算?孩子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决办法:(1)买团体票,2×6=12元;(2)4张大人票,2张儿童票,3×4+1×2=14元;(3)4个大人和1个儿童买团体票,再买1张儿童票2×5+1=11元。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第三种方法最合算。第四,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学生们学习了一篇精读课文后,语文教师就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方式,初步运用所学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学了这篇课文的体会,以促进学生主动地把自己感悟最深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初步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上述这些充分说明,新教学高度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视为搞好教学的关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