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

作 者:

作者简介:
谢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3级博士生;(吉林 长春 130024) 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 长春 130024)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容提要:

学校文化是影响学校教和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重建学校文化成了优质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理解和把握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取向是文化重建的重要前提,诊断、评估学校文化现状以及发展学校成员共享的价值观是学校文化重建的基本过程,建构合作性的学校文化是优质学校的重要目标。学校的成功改进端赖于专业化教师团队的建设,而不能仅凭个别教师的优质化发展。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8 期

字号:

      优质学校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校文化的重建。然而,由于学校文化非常复杂,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学校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理想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主要功能如何?建设理想的学校文化有什么途径?校长和教师在学校文化重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上述学校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本文尝试做些粗浅的探讨,以求得方家指点。

      一、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校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对文化内涵的不同认识影响着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因此,在讨论学校文化内涵之前,有必要先对文化的内涵作一简要的阐述。

      (一)对文化的不同认识

      有学者在80年代的著作中已经指出,“如果要求用计算机对这些当今处于首要显著地位的词语或概念进行统计,同时定出其中最优先者,那么,‘文化’一词将占着头等的位置”。(注:[法]路易·多洛著.黄建华译.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足可见文化研究之热。

      学者们对文化的内涵争论了好几个世纪。美国人种学家兼社会学家克拉克洪(C.Kluckhohn)在他们题为《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评考察》中提出了160例定义(注:[法]路易·多洛著.黄建华译.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6.)。通过对100多位权威人士的著作进行归纳分析后,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符号取得和传达的外显的和内涵的行为方式,构成人类集团各不相同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即来源于历史并经过历史选择的)观念,特别是依附于这些观念的价值标准;一方面可将文化系统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可将其视为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因素”(1952)。(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格尔兹(Geertz)把文化定义为一定组织内群体所共同认同的“意义之网”。(注:Geerz,C.H.M.(1973).The Interpretation of Cutures[M].New York:Basic books,1973.)(p.470)鲍尔(Bower)认为文化就是“我们这里的人的做事方式”;斯肯(Schein)认为文化是“凝聚一个团体的共享的信仰、价值观以及一套基本的假定”,这些价值“成为一个群体观察、感知和思考有关问题的正确方式”。(注:Schein,E.H..(1985).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综观各种文化定义,大体上可以将文化意义分析学者划分为两个派别:其一是文化适应派,着重于直接观察一个群体内成员的行为、语言及使用之实物等;另一派是观念学派,着重于观察社会成员心目中共有的信念。根据学者们所研究的着力点,罗伯特和亨特(Robert & Hunt)提出了组织文化研究的四种基本取向:一是组织共享的规范、信念及价值;二是有关组织的故事、语言及传说;三是组织的典礼、仪式;四是组织中成员的交互作用系统。这些研究的基本视角和取向为我们理解学校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二)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

      国内外已有大量的关于学校文化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人们基本上都是从上述四种取向展开研究的。斯肯、迪尔和彼德森(Deal & Peterson)认为,学校文化是由教师、学生、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工作和生活所共同建构的组织传统与规则,并且内化为人们思考、活动和感知问题的方式(注:Deal & Peterson,K.D..(1990).The Principal's Role in Shaping School Culture [M].Washington,D.C.,U.S.Departmentof Education.)。斯肯把学校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注:Schein,E.H..(1985).Organizational Culture & Leadership.San Francisco:Jossey-boss.):第一个层次主要包括学校文化中的仪式、典礼、故事、传说、共享的语言和互动系统等外显性的成份。第二个层次包括学校组织成员共享的规范、信念、价值。这些价值和规范不一定有书面文字,但存在于组织成员的脑海中,约束着成员的个体行为。第三个层次是师生行为的出发点和一系列假设,这些假设往往促进或阻碍师生行为的发生。其实,每一项学校文化形式中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和基本假设。

      在国内,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学校文化的存在。然而,人们普遍把“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学校环境”、“潜在课程”等同使用,对学校文化作了比较狭义化的理解。(注:李学农.广义学校文化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4(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者对学校文化作了比较丰富的补充和更为细致的划分,表现为:一是将学校文化分为:主流文化、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五种表现形式(李学农,1994);二是把学校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或者把学校文化比喻为三个同心圈:一是表层的实体文化;二是中间层的制度文化;三是内层的观念文化(刘祖俊,1999)。这些成果为我们研究学校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但是多数研究仍然停留在抽象的描述层面,至于学校文化究竟如何存在,如何重建,如何起作用,则研究不多。马云鹏(2001)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学校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校同事之间的关系、学校的教学文化、学校的研究气氛以及校外有关方面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等,具体表现为:学校的管理与规范;学校或教师的备课模式;考试文化;上级部门的检查与指导;评课、教学研究、听课、公开课;学校活动、学校改革、学术的气氛、教师之间的交流等。(注:马云鹏.课程实施探索——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个案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