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教师专业成长新视角

作 者:
姜勇 

作者简介:
姜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当前知识管理运动日渐兴起,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由于个人理论的提出,特别是对教师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实践知识的揭示与关注,知识管理转向帮助教师形成个人理论的知识,而非公共领域的知识。其中,侧重个体层面的生活史叙述和关注共同体层面的学习型组织,是进行有效知识管理并促进教师成长的新途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有学者称,未来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是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以及组织能够较其竞争对手拥有更快速学习的能力(Senge,1994)[1]。近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学习社会中的知识管理》一书也特别指出,“我们的社会正经历一项重要的转型,而知识是兴起中的生产模式的核心要素”(2000)。随着对知识在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同,以及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管理运动日渐兴起,并成为引发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教师教育变革的新切入点。

       一、个人理论:知识管理的新转向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是一种自团队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过程,“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体系、人工智慧、软件工程的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行为之组合概念”(Liebowitz,2000)[2]。简言之,知识管理就是一种有意的策略,将系统组织的合宜的知识适时提供给适当的人员,并协助人们分享,以及将各种有效信息应用于增进团队组织表现的行动中(Broadbent,1998;O' Dell & Grayson,1998)[3][4]。而在教育特别是教师教育领域, 知识管理更多地转向教师的个人理论,即教师经由个人实践而形成的知识与理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书本、教材上的公共知识。这是与近年来学者对教师个人理论的重视分不开的。有学者指出,传统教师教育之所以是低效的(low impact),那是因为缺乏对教师个人理论的重视,培训内容难以使教师形成丰富的个人理论(Zeichner & Grant,1981)[5]。 教师的个人理论是指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以及教师专业的一整套的观点、价值、理解、 假设等,其形成主要包括教师三方面的知识: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由于对教师个人理论的关注,当前知识管理已转向教师的隐性、个人、实践知识。

      1.教师隐性知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是相对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言的。显性知识是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予以说明和阐释的, 通常以书面方式呈现,即书写下来的知识。显性知识的种类包括写在书本或其他文件中之事务流程的书面说明。此类知识可以促使教师容易取得并加以应用。而隐性知识是指尚未予以外显化的知识。隐性知识往往是教师个人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言语表达,也不可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管理对教师的个人理论、个人知识开始普遍关注。知识管理可分为产出、收集、整理与分享等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出与分享知识。产出在于设法使存在于教师个人认知的“内隐知识”转化为组织形式认知的“外显知识”。因此如何把教师的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再利用转化后的显性知识扩大到教师团队组织中个人的隐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

      2.教师个人知识。高德逊(Goodson,1994)[6]曾指出,要真正促进教师发展,就必须对教师的知识构成形成新的认识,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要树立“实践科学”(practical science)的转向,即重视教育实践在教师自主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特别是要关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个人知识的形成。目前,学者们(Connelly & Clandinin,2000;Elbaz,1990;Britzman,1991)[7][8]对个人知识逐渐达成了共识,认为教师在每日的课堂活动中会常常运用“自己”的教与学的理论,它们构成了教师的“个人知识”或“个人实践知识”(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因此,个人知识就是源自于教师真正的教育经验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混合体。 克莱宁(Clandinin,1991)认为个人知识是教师对各种教育问题的看法与信念, 它来自于教师的经验。巴特(Butt,1991)指出,个人知识是教师通过以往经验而形成的对教育的各种主张,它联结着教师的过去(经验)、现在(当前对教育的看法与主张)以及未来(以现有的知识体为基础对未来行动的预期与决定)。因此如何对教师的个人知识进行管理就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关键。

      3.教师实践知识。以往的知识观认为教师知识就是关于学科、教育学、 心理学等领域的公共知识,它是不依赖于教师个体而存在的。如果要想成为一位好教师,就必须去掌握这些外在的公共知识。因此,传统的教师知识观排斥了教师在形成知识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性、能动性与实践性。而新的知识观则指出实践在教师知识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它区分了教师的两种知识,一是公共知识,二是实践知识。前者是不具有信念、判断、倾向等价值成分的知识,而后者则包含了各种价值判断。教师的知识更多地不是来自于公共领域的,即通过接受外部培训而信服某种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在教育现场中通过种种实践与体验而形成的“现象”。然而人们常常混淆了公共的知识与实践的知识,将教师知识局限在公共领域,在教师教育中传授给教师的主要是公共知识,却要让教师用这种公共的知识指导其个人化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由此可见,公共知识不具有实践性的特征,而通常教师所形成的知识则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它是个人化的、情景性的,这必然是与教师的实践分不开的。因此,知识管理就是要去研究如何有效揭示与合理组织教师的实践知识,使其成为公开、自觉的学习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