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罗斯文学理论与批评,和灿烂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一样,也是流派纷呈、丰富多彩的,并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诸家学说并立、在彼此渗透和相互交融中发展演进的多元格局。这部理论批评史上镌刻着一系列闪光的名字:从罗赞诺夫、舍斯托夫、别尔嘉耶夫、维·伊凡诺夫、别雷、艾亨瓦尔德、伊凡诺夫—拉祖姆尼克,到卢那察尔斯基、沃隆斯基、什克洛夫斯基、巴赫金等。他们的理论批评建树至今仍然具有其独到的意义和价值,有的还依然保持着顽强的学术生命力。 然而,我们过去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认识、理解和接受,同它的原本形态之间,却存在着某种巨大的偏离。在诸多理论批评思潮和流派中,我们曾经接受的,除了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批评、苏联早期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之外,主要不过是“无产阶级文化派思潮”、“拉普”文学理论、庸俗社会学理论批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开放体系”,再加上日丹诺夫主义(如果它也可以算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话)。 进入历史新时期,在精神文化氛围趋向宽松、文学观念得以更新、大批文学档案逐渐公开的背景下,中国对20世纪俄罗斯文论的接受状况开始有所变化。在上述摄取范围之外,我们开始引入俄国形式主义和巴赫金的诗学理论,补充译介50年代初期以来苏联文艺学领域出现的某些新的理论成果,如赫拉普钦科的文学批评著作,阿·布罗夫的《艺术的审美本质》,列·斯托洛维奇的《审美价值的本质》,卡冈的《艺术形态学》,波斯彼洛夫的《文学原理》,一直到洛特曼的结构主义诗学,等等。这些“补充接受”,逐渐打破了我们过去对于20世纪俄罗斯文学理论批评完整图像的认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学术界开始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理论与批评遗产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梳理,并试图经由全面回顾中国文学对20世纪俄罗斯文论的接受史,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一研究中提出了以下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第一,我们以往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接受,存在着哪些失落?这种接受偏离是怎样出现的?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理论与批评”这一提法,是在苏联解体以后,随着“20世纪俄罗斯文学”概念的提出而提出的,它的内涵远远大于“苏联文学理论与批评”,其中至少有三大板块是过去的“苏联文学理论与批评”所无法包含的,即: 1.白银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也即从19世纪90年代到十月革命前近30年间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成就,如以弗·索洛维约夫为先驱的象征主义理论批评,以别尔嘉耶夫、谢·布尔加科夫、舍斯托夫、罗赞诺夫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批评,以古米廖夫、曼德尔什塔姆为代表的阿克梅派文论,以赫列勃尼科夫为代表的未来主义的语言学诗学主张,以及格尔申宗、艾亨瓦尔德、伊凡诺夫—拉祖姆尼克、楚科夫斯基等专门批评家的建树,等等。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伟大开端,它为后来的诸多理论批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俄国形式主义便出现于这个时代的晚期,其最初几位主要成员都和未来主义诗人关系密切,并从后者的语言学诗学革新中深受启发,从而逐渐形成一个影响深远的理论流派。又如,象征主义理论家维·伊凡诺夫在世纪之初就展开了对于希腊酒神崇拜、民间狂欢活动、宗教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的系统研究,事实上是晚近呼声很高的巴赫金诗学理论的直接先驱。凡此种种,都可见出白银时代的文学理论与批评遗产的意义和价值。 2.俄罗斯侨民文学理论与批评。十月革命以后,原先活跃于白银时代的著名作家、批评家约有一半人迁居国外,形成俄罗斯侨民文学的“第一浪潮”,后来则有二战期间的“第二浪潮”和70年代以后形成的“第三浪潮”。其中,“第一浪潮”和“第三浪潮”的总体文学成就较高,文学理论批评也是如此。侨民文学“第一浪潮”的理论批评方面,作出贡献的主要有三类人。第一类是专业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或文学史家,代表人物有谢·马科夫斯基、康·莫丘尔斯基、格·司徒卢威、马·斯洛宁、格·阿达莫维奇等。他们一般具有鲜明的现代观念和为现代文学写史的意识,始终密切注视俄罗斯文学进入20世纪以后的复杂动向和新出现的问题,因此推出了系统研究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批重要成果。其中如格·司徒卢威的《列宁与斯大林时期的俄国文学:1917-1935》(1971)、《流亡中的俄罗斯文学》(1956,1984),斯洛宁《现代俄罗斯文学:从契诃夫到当前》(1955)、《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作家与问题》(1964,1977)等,是在西方各国极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以雅各布森为代表的、迁居国外的形式主义者和布拉格学派,也应属于此类。第二类是涉及理论批评的与文学史研究的第一代侨民作家和诗人,他们或对19世纪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阐释,或为同时代人绘制文学肖像,或思考某些根本的诗学问题。侨民文学“第一浪潮”的几乎所有主要代表作家和诗人,如布宁、济·吉皮乌斯、列米佐夫、霍达谢维奇、格·伊凡诺夫、茨维塔耶娃、扎伊采夫等,均留下了各自的文学批评遗产。其中如布宁的《托尔斯泰的解脱》(1937)、茨维塔耶娃的一系列诗论著作,都堪称杰出的批评论著。第三类人是论及文学现象和问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化史家等,如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伊·伊里因、费·斯杰蓬等。他们继承了白银时代宗教文化批评的学术思路,其中,别尔嘉耶夫和舍斯托夫在侨居国外后更是笔耕不辍,著述浩叠,前者被称为“20世纪的黑格尔”,而后者则成为西方存在主义的先驱。 在侨民文学“第三浪潮”中,文学批评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是阿勃拉姆·捷尔茨(即安·西尼亚夫斯基)。他于50年代后期把《何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57)一文寄往国外发表,1965年被发现,随即被捕并被判刑7年,1973年侨居巴黎,后陆续有《俄罗斯与当代——俄罗斯文学过程》(1974)、《在果戈理的阴影里》(1975)等论著问世。另如索尔仁尼琴、布罗茨基的许多精彩的文字,也同样属于“第三浪潮”中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