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传统

作 者:
郑敏 

作者简介:
郑敏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艺争鸣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4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已成昨日,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回顾八十多年中国新诗的成长,并展望它如何继续发展,以终于能如唐宋诗词,以史无前例的辉煌古典汉诗的独特传统,屹立于世界诗歌之林,并且启发了庞德、范纳洛萨等西方汉学家诗学家,使他们借鉴古典汉诗的暗喻艺术、简炼表达手法。开创了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象派新诗,对艾略特的《荒原》的诞生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在世界诗林中的地位。它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崇高的世界诗歌的地位,一是因为它从诗三百篇到唐宋诗词共经过一千五百多年的创作积累,和诗学的探索。这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传统从朦胧的初生到成熟,继而完美臻善,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极丰富的创作实践,理论梳理,和去粗取精。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地质结构的形成相似,岂能一蹴而就?它的形成的规律可谓客观冷静,铁面无私,火候未到,对任何顶礼膜拜都无动于衷。不但古典汉诗传统如此,西方的诗歌传统又何尝不是陈年酿成的美酒呢?它们共同的古老酒种是古希腊的沙弗女诗神的爱情诗,而后是文艺复兴的歌颂人性的但丁的《神曲》,而后是17世纪的姜·顿的玄学诗,而后是18世纪的新古典诗,而后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而后是以艾略特的《荒原》为里程碑的现代主义,再后就是以二战后70年代的美国后现代主义诗群为代表的现当代西方英美诗歌。当然,传统确如吴思敬教授所说是一条永无休止的大河,一浪接一浪不断地前流。以解构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就是从无结构到结构,再解构,再结构;简单的说是:无-有(结)-无(再解)-有(再结)-无(再解)以至无穷……。中国汉浯诗歌的古典传统在20世纪初已被解构,“五四”以来正在寻求新诗的新结构,也就是新传统。现在虽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实践探讨,但至今仍未能拿出一整套关于创作与评论的诗学准则,以向世界诗歌界介绍,如前面所列举的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那样。就以历史较短的英国现当代诗歌而论,其语言从10世纪中古英语开始,第一代诗人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写于1387,至今也有六百多年的传统,且不算它从欧洲共同的诗歌鼻祖古希腊诗文哲理继承下来的诗学DNA,16世纪的莎士比亚的诗至今也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我们将白话汉语新诗的八十多年写作与诗学的实践积累,放在上述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自古延续至今的、丝缕未断的诗歌传统来看,我想新诗是否已有自己成熟的传统就不言而喻,冷暖自知了。总之诗歌传统有其自己的规律,已存在的传统忽视不了,未存在者也急不得。白话汉语新诗正在其青少年发育阶段;生命力旺盛,如得到应有的教育和心灵营养,加上诗人和诗论家的真诚关爱,时间的进展,几代甚至十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努力,自然会积累丰富的创作实践和诗学的拓展,终于建立起新诗传统的大厦。堪与古典汉诗的传统比美。这是我的期望。我的结论是:新诗尚未有完整、系统、成熟的自己的诗歌传统理论,可以说明它的作品与理论;说明它如何继承古典汉诗的精髓以及将如何向将来的汉诗传授它的创新诗论。

      “传”者是历时性的批判继承与创新,“统”者就是共时性地在多元创新中求基本的审美共识。谈诗的传统就必须涉及诗的特质:即语言,艺术转换(将现实转换成有诗形的文本实体)以及意境(精神道德,审美)。讲诗的传统不能不涉及这些诗的实质和元素,而代之以未经艺术转换的意识形态,民族心态等因素。这样就会陷入主题决定论的危机。大跃进诗歌,文化大革命的诗歌,以及标语口号诗都是未经艺术转换的非诗。改革开放后人们走出僵化的意识形态决定论的文学写作,诗歌写作明显的多元化,这是好事,但也更需要有诗学传统来指导创作和诗评。我作为一个教师,一个理论研究者和一个写诗者,常常无法具体地说出今天汉语新诗所遵循的诗学和美学准则,用于课堂传授,指导写作,和匡正自己的诗歌创作。因此认为今天的汉语新诗,由于只有八十多年的实践,尚未成熟到有一整套为国人、诗歌界所共同接受的具体诗学美学准则,也即新诗自己的诗歌传统。

      现将我所想到的关于汉语新诗与其诗学传统应有的10个问题罗列于下,求教于关心中国新诗的成长的诗人、理论家、读者,以解我的困惑。

      需要说明,下面所设10问并非无的放矢。近日诗坛又一次兴起关于中国新诗是否己有自己的传统的讨论。为了有助讨论的深入和具体,不停留在字面的争执,和情感的激动,因此提出10问,以便将讨论引向诗歌本质的问题的探讨。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也许可以使我们对中国新诗的现状加深认识,得到一些共识。这些问题并无范本答案。有的可以有多种阐释,有的还需要更长的历史考验,才能得出结论。但是每一个问题都和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有关,就是今天的汉语新诗是否已经有一个能够从诗学哲学层面上概括我们将近百年诗歌写作与理论方面的诉求的系统说法,这也就是我们汉语新诗可以向世界介绍和向新诗习作者讲授的汉语新诗的当代传统。传统包括三个方面:一,对过去的精华的传承;二,对当前多元而无序的创新尝试的梳理和评估;三,必须上升到诗学(包括哲学、伦理学)的理论系统,而非罗列事实。

      1、你能确切地说出汉语新诗与散文、小说本质性的不同吗?

      2、汉语新诗的分行在语言、内容、表述、形象与音乐性上有什么基本规则?

      3、汉语新诗诗行内有关于内韵、节奏、声音的和谐、反和谐等的理论规定吗?

      4、汉语新诗有关于类似建筑美学或交响乐的内在结构要求吗?

      5、汉语新诗在语言上是否基本以北京口语为规范?有没有口语与诗歌语言,或文学语言之分?

      古典汉语是中华文化的文学语言,在古典词曲中有时穿插一些当时的口语,造成一种特异的语感。新诗有自己的文学语言吗?你觉得目前的汉语口语能承受新诗的全部需要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