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4)01-0038-09 一 价值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术语,它在日常生活中,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文艺学……中,经常出现;但对于价值究竟是什么,却众说纷坛。有的认为价值来源于上帝,有的将价值筑基于人性,有的说价值是事物能满足人的愿望或需要的属性,有的说价值是人赋予对象世界的“意义”和“规范”,有的认为价值依赖于情感,有的认为价值立足于意欲,有的认为价值只是随意识进入世界,有的却承认没有意识的客观价值……。[1]但是,有一点在大多数人那里是一致的:即都不把价值看作是与人无关的自然范畴,而认为价值属于人文的社会——文化的范畴。就是说,同人不发生关系的纯自然物本身,无所谓价值;只有进入人文的社会——文化的领域,才有资格和条件谈论价值。譬如说,黄金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那时它没有价值,谈不上价值;只有人类诞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才产生了黄金的价值(经济价值、审美价值等等)。 英国学者萨缪尔·亚历山大认为:“当我们追问何谓价值的时候,我们就不禁会承认,可以给价值以一定的解释。如果我们不是必然要接受斯宾诺莎在这一点上的特别教诲,那么他所坚持的两个命题原则上也是真的:一个是价值本质上是相对于人的,从这种意义上是人的创造,善和美并不属于事物,而属于它们与人的关系;另一个是虽然价值是相对于人的,但它们可以在事物的本性中发现,而且不是任意的。最后一个解释是,有价值的东西就是令我们满意的东西。甚至商品的交换价值也依赖于人类需要的满足,而在交换中的精神价值是买者加上卖者获得了最大数量需要的满足。……它们令人满足,但这种方式从来不是满足某个个人一时的兴致,而是产生整个群体的最大满足。真会把许多人分散的体验引入和谐之中,而美则会带来快乐,但不是对所有者个人的,而是客观的,所有的人都会分享它,而纯粹的欲望满足却会吞噬其对象,而且是自私的。”[2](P66)“因此,价值总是令人满足的事物而不是反复无常的东西:它们是人性的满足,而这种本性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现的。因此,价值的标准是独立于任何个体的,正如语言虽然是个体所讲的,但却强迫每个操此种语言的个体遵循它的习惯和传统一样。价值实际上就是人借以相互交流,并形成习惯而达到相互理解的语言,因此是人性和人类习惯中首要的事实。让我们再次引用斯宾诺莎的话,或者说对他加以注释:离开人事物中就没有善或美。”[2](P66)我认为萨缪尔·亚历山大所说价值必须关涉于人的意见,是有道理的。 德国学者莫里茨·盖格尔说:“价值是某种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主体来说具有意味。价值是在客体方面的一种客观投射,主体则认识到,这种客观投射的意味是由于主体才存在的。某个事物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主体(或者对于一些主体)来说具有意味;某个事物是一种价值,则是因为它已经完全获得了这种意味。”“每一种价值之所以是价值,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主体、对于一个主体集团、对于‘主观性本身’来说具有意味。这个定义描述的框架适用于大多数各种各样的价值:适用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收藏家所收集的东西的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等。”[3](P217)“只有一个事物对于主体来说具有意味,它才是有价值的。”“与各种价值有关的至关重要的文体在于,只有当人们使用意味(significance)这个范畴的时候,它们才能公正地对待所有各种价值”[3](P215)。那么,莫里茨·盖格尔的“意味”是什么?他的“意味”这个概念所强调的正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意味”“预先假定了存在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比。它从内部(within)把主体和客体联系在一起。对于主体来说,这个由事物和事件构成的世界是以它(意味?——杜)为中心被建立起来的;对于主体来说,这些事物和事件具有各种各样的意味——其中有些意味对于主体来说不具有直接意义,有些意味对于主体来说则具有直接意义。”[3](P215)“事物对于主体来说具有的意味是一种实际存在的关系,而不单纯是一种态度。”[3](P217)莫里茨·盖格尔关于价值存在于主客体关系的思想,值得借鉴。 我的初步看法是:价值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形式之一。它产生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并且常常隐含于物质实践活动之中;但它又不同于物质实践活动。它同人类的精神认识活动有联系,但又与精神认识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别。价值活动是在物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建立起来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特殊活动形式,其中既有主体对客件的改造、创造、突进(主体的“外化”),赋予客体以人文的社会——文化的意义;又有客体对主体的“侵袭”、渗透、转化(客体的‘内化”),赋予主体以对象的性质和品格。 价值离不开主体,但它又不完全在于主体,因为它又不是主体的纯主观的属性。就此而言,我们不能同意主观论的价值学说。[4] 价值离不开客体,但它又不在客体,因为它不是客体的自然物质的属性。就此而言,我们不能同意客观论的价值学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