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整體上研究中國美學,有一個問題繞不開,這就是中國美學的形態劃分、階段劃分以及兩者間的關聯。中國美學作爲一個整體,從形態上被分爲古代美學、現代美學,從階段上被分爲古代階段、現代階段。如果以階段劃分去看類型劃分,首先要以兩大階段爲基礎,再給予進一步細分。例如,古代分三段:遠古,先秦到唐,宋到清;現代再分三段,民國,共和國前期,改革開放之後。從而美學類型也隨之分爲兩大類六小型。但如果不是由時間分段到類型分類,而是直接從類型入手,那麽,中國美學可分爲三大類型:古代美學、現代美學、當代美學三大段;由類型到時段,中國美學的演進則爲:古代由遠古到清朝,現代由民國到20世紀80年代末,當代由20世紀90年代至今。類型的依據是什麽呢?文化、思想、語言。文化集中體現在思想上,思想由與之相適應的語言表達出來。落實到美學上,中國審美文化集中體現在美學思想上,美學思想由與之相應的語言表達出來。從這一理路講,中國美學的分類分段由漢語的性質體現出來。不從語言學上去看漢語,而從美學上去看漢語,漢語特質中最與之相關的,是對世界總體和具體之物的判斷句式:什麽是美的?世界中萬物之美與一物之美用什麽樣的語句來表達?一個文化中的美學言說用什麽樣的語言方式來組織?這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這一文化的美學形態。包括審美判斷在內的關於世界總體和具體一物的判斷,不僅與美學相關,而且與哲學相關,因此,一個文化的判斷句式與該文化的世界觀和事物觀緊密相連。從這一角度看,中國美學之所以分爲三大類型,就在於三大類型在講述美學的時候,採用了不同性質的判斷句來言說。 一、古代漢語的非定義型判斷句與中國古代美學形態 中國古代美學不是像西方那樣,以美學學科形態方式出現,而是存在於美所在的一切地方,包括哲學各家關於美的思考,文論、畫論、書論、樂論等各類文藝關於美的言說,自然各處、社會各層、生活各類關於美的言說。這各處各層各面的美學思想豐富而深刻,但以無美學學科的形態而存在。爲什麼這樣呢?從語言視窗看去,是由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形式決定的。在西方,美學之所以有學科形態,在於西方語言產生了定義型的判斷句。在中國古代,美學之所以沒有學科形態,在於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是非定義型的。如果對中、西、印度進行比較,中國判斷句的特點顯得更加突出。 先看西方的定義型判斷句。一種文化的判斷句,主要與兩點相關:一是宇宙萬物的結構(包括宇宙整體結構以及由之決定的具體物的結構),二是從物在時空中的關係來看物的性質。在第一點上,西方文化從古希臘時期起,面對具體之物,在語言上是用“
(to be,是)的方式進行判斷;一個具體之物有很多屬性,可說很多“是”。比如,一個人有身高、膚色、性別、職業等很多屬性,但亞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講了,衹有一個屬性是本質的,是一人之爲此人的本質,他用“
”的陰性分詞“
”(substance,本體/實體)來指這一本質屬性。一類事物也有很多特徵,比如桌子有方桌、圓桌、高桌、矮桌、木桌、石桌等,但柏拉圖(
,前427-前347)講了,有一個本質使這些不同的桌子可被歸爲一類,被稱爲桌子。他把物在類別上的本質稱爲“ιδεa”(idea/form,理式),“ιδεa”在語源上也與“
”緊密相關。①“ιδεa”就是一類事物之爲此類事物的本質。具體之物和一類事物,有生就有滅,西方語言中,“
”有時態,如英語中的“is”(現在之“是”),“was”(過去之“是”),“shall be”(未來之“是”)就是爲了呈現具體之物和一類事物在時空中的有限性。物物皆有生滅,但萬物總體長存,什麽是萬物的總體呢?衹有當說了“
”又不說是“什麼”,這個不是任何具體之“是”的“是”,就是永恆的,就是世界萬物的總體,希臘文用中性分詞“
”(being”,有/在/是)來表達。因此,對於西方人來講,要認識具體之物,就要得出該物的“
”(substance,本質);要認識一類事物,就要得出該類事物的“ιδεa”(idea-form,理式);要認識世界整體,就要得出世界整體之爲整體的“
”。具體之物的本質“
”,一類事物的本質“ιδεa”,世界整體的本質“
”,都來自或關聯到“
”;從具體之物到世界整體的本質,都用“是”的句式來表達。當說出了本質之“是”,就意味着被說者具有其與之同在的本質。對象的本質之“是”,即對象上“有”本質的,此本質“存在”決定了對象的存在,因此,“
”被中譯爲“有/在/是”。在認識具體之物到世界整體中說出本質之“
-ιδεa-
”,構成了西方語言中的本質追求的“是”句式。本質之是的句式,構成了西方文化本質追求的“定義”(definition)句式。對具體之物到世界整體的本質認識,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對其下一個具有本質之是的定義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