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反思与构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詹万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北京 100088 许建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北京 100088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反思了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双重效应,提出处理好德育的适应性和超越性、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以及德育导向的一元化与道德实践的多元性的关系,整体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体系,使其成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适应贯彻“以德治国”方略要求、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德育体系。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与西方市场经济百年发展、完善的过程相比,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以历史浓缩的形式,把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如何应对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的双重效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带来了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些观念给人们的思想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市场经济是凸现个人利益的求利经济,凸现金钱地位的货币经济,优胜劣汰的分化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复杂化。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尚不够发达,法制尚不够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学校德育工作希望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倾向

      理性经济人原理表明,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人们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但是人们的行为又是理性的,也就是能够根据市场处境,判断自身利益,并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尽可能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或个人,只要进入市场,行为必然受市场机制的制约。经济人的行为和动机决定在交易或交换中,人们会采取那些被认为将给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行为,并在取得收益时规避风险。理性经济人假说表明,市场主体是独立的存在体,但是基于独立存在的行为是有风险意识的,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是处于理性思考的。基于存在的独立性,权衡的主体性,选择的自主性,对风险的规避性,使市场在“自由”交换中有着合理的理性内核,从而使市场经济在无形手的支配下,处在一种自发的良性运转之中。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所遵循的自主性原则要求经营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实行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市场经济这种特质赋予人们主体意识,讲求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唤醒了人们的巨大积极性、能动性。人们的风险意识、使命感和责任心也随之加强,有利于人的独立性、创造意识的形成。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以独立的人格关注现实、思考未来,为推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道德的主体性发挥奠定了基础。

      从另一方面看,市场经济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以及“市场失灵”的情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在个人主体意识与利益的驱使下,有可能诱发极端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青少年学生而言,其主体意识的增强,只是表明他们社会化过程的加速,并不等于他们已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不等于他们已具有行为的自控性和自主性。相反,在缺乏积极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助长他们的个人主义,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惟我独尊,我行我素。

      (二)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相应导致思想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遵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了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因素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作为社会主义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非公有经济,呈现出兴旺发达的态势,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实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完美契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价值规律等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促进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促进了物质文明的进步,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宏观环境的良性运行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加强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从另一方面看,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多元存在,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相应地表现为多种意识形态。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的、健康的意识,也有反映小商品生产封闭、保守的意识;既有反映过去计划经济统筹过死的产品经济意识,也有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原始积累的意识。在价值观方面,无私奉献,公私兼顾,合理利己和极端利己主义价值观并存。在外来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等等。这种复杂多元的社会现象通过家庭和社会种种渠道渗透到学校中来,使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其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面临多种选择,而其中消极因素必然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三)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倾向

      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利益驱动原则,是市场经济生命力的支撑点,促使市场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遵循“低成本、高效率”、“少投入、多产出”的法则,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在目前我国物质生活条件还不够高,生产力尚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些原则对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市场经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效益观念和务实求实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拼搏精神。

      从另一方面看,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机制、法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某些人钻法律的空子,谋取个人私利。市场经济竞争的严酷性会引发少数人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达到求利目的的心理倾向,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偏好于追逐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致使道德滑坡等。社会上的种种消极因素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学校,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的行为习惯必然产生不利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