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学科的几点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凌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教授 武汉 430064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3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党史学界应大力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创立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学科。本文是笔者对创立这门学科必要性、以及有关这门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希望引起学界的讨论。

      一、大力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的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首先,大力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的研究,创立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学科,是科学提炼和阐述中共党史主题的需要。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其中要义在于,必须基于当代人的视野研究历史。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只有基于当代的最新、最高视野,才可能获得对历史的科学认识。长期以来,在“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被描述为党内路线斗争。这是对中共党史主题的片面理解和歪曲。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我们必须运用这一理论的视野,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线。运用这一理论视角,我们认为,中共党史的主题,是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振兴的道路。建党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通过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和完善了社会主义体制,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80多年艰辛曲折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主线和主题。经济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础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努力主要体现在经济工作方面。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理应成为中共党史主题的核心内容,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开展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研究,创立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学科,是完善党史学科、充实党史内涵和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需要。

      我们认为,一部完整的中共党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史,包括中国共产党建党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作史,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建设即执政的历史。从领导工作的不同层面来看,包括政治工作史、军事工作史、外交工作史、经济工作史等。伴随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特别是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经济工作史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作史的重要内容。

      第三,开展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研究,创立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学科,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江泽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精练概括和科学总结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它既是中国共产党过去经验的总结,又是未来一切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主要任务,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用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经济现代化。而要做到真正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首先必须回顾中国共产党认识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历史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认识中国国情和中国经济发展特殊规律的历史过程,总结经济工作的历史经验,以为更科学地认识和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提供历史训诫。

      第四,开展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研究,创立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史学科,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改善经济工作方法的现实需要。

      江泽民在“五三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注:《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突出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二是伴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在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经济机制与经济规则等方面开始了与国际经济对接的过程,标志着中国开始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三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

      新的历史阶段的到来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首要的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在已经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水平。具体来说,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此,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继续推进和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对外开放的水平,即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经济工作必须创新经济工作方法。正如江泽民所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果再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来管理社会经济活动,那肯定是不行的。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如果我们不善于创新,都是老办法、老手段,那肯定是不能胜任的。”(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86页。)2001年5月23日,他又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这些方面的变化还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进一步展开。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提出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484页。)

      如何改善经济工作方法,江泽民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努力把握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二是加强对经济工作重大关系的研究(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450页。)。 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对经济工作历史和历史经验的掌握。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和经济工作重大关系的演变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它们本身都是在历史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例如,如果不研究中国工业化本身的历史过程,就不可能掌握中国工业化过程的规律性;不研究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与逻辑结构及其顽固性,就不可能充分认识在中国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历史上在认识经济发展规律性以及认识和处理经济工作重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与教训,能够为将来的经济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