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成才立交桥”

作 者:
王浒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建什么样的“立交桥”

      “立交桥”的提出是由于“独木桥”的存在。“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确实为害甚大:为了过“独木桥”,少年儿童从小就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喘不过气,书包越来越沉,睡眠越来越不足;农村的家长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就连初中也不让上完,辍学去干活;中小学校的教学不能不跟着“中考”、“高考”指挥棒转,“应试教育”屡禁不止,“素质教育”举步维艰。在社会和家长压力下,甚至出现了“轰轰烈烈宣传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好应试教育”的现象。更有甚者,还出现了家庭悲剧,出现了“择校”造成的不正之风。

      于是,大家都达成了共识,“独木桥”必须拆除,要用“立交桥”代替“独木桥”。

      但是,深入思考一下,为了使上大学的路畅通,何必修“立交桥”呢,只要修一座单向的、宽敞的“通向大学之桥”就可以了。世界上,有这种最宽的“通向大学之桥”的大概要算美国,1995年它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1%。美国的青年,只要高中毕业,自己愿意就可以上社区学院,不用考试,所谓“宽进严出”。别的发达国家“桥”没有这样宽,毛入学率也在40%以上,如日本40.3%,法国51%,德国44.4%,英国49.5%等。

      但是,如果只强调展宽“通向大学之桥”,必然会产生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我们国家有没有力量修这样宽的桥。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那就是说,“通向大学之桥”只能有15%的同龄青年过去,85%过不去。但就是这样窄的桥,我国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就要比现在翻一番多,达1600万人左右,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可想而知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人民刚进入温饱或小康,这个问题只能量力而行。

      二是我们国家有没有那么多可以容纳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岗位,会不会造成大学生待业,会不会高才低用。

      三是尽管有了很宽的桥,仍然有竞争。因为桥上有快车道、慢车道,快车道通向知名大学,慢车道通向一般学院。如日本,毛入学率已不低,但不少家长为了子女能上著名大学,毕业后有好工作,子女下了学还要找家教补习,还要上补习班,负担也很重。这和我国有些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择园”、“择校”,一心奔“重点大学”一样。去年国务院下大决心扩大高校招生,增长率达47%,但也只有63.8%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能升学。今年招生计划再扩大20万,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共招300万人,许多地方取消了对“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报考的限制。这样,今年高中阶段毕业生超过600万,这个桥仍然不算宽。

      因此,为了解决“独木桥”而展宽“通向大学之桥”,会有一定效果,但仍然是“治标”不“治本”之法。我的建议是修“通向成才之路的立交桥”,修起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让我国所有的青年都有“成才之路”,都能边实践、边学习,成长为对国家的有用之才。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种观念和风气在我国五六十年代是比较浓厚的,国家主席和背粪桶的清洁工握手说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知名的科学家和工人、农民在人民大会堂共同议政,传为佳话。文化大革命,鄙视知识、鄙视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极坏风气。改革开放以后,重视科学、重视知识的风气是浓厚了,但在有些家长和青年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的思想有所抬头。事实上,社会的结构是复杂的,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正如江泽民同志说的“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人人都上大学仍是不现实的,也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政策上的问题。我们的人事制度“重学历、轻能力”,把学历和找工作、工资福利,甚至和分房、转户口都挂起钩来,而对于评定职业资格却还缺少一套完整的制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除学术单位看重学历外,其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重于学历。再如英国,在90年代实行了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并规定了五级职业资格,四级相当于取得大学学士学位,五级相当于研究生学位。这种就业制度上的“立交桥”,比教育制度上的“立交桥”更重要。

      还有一个成才道路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一生往往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阶段、工作阶段和养老阶段,人们从家门走入校门,从校门进入工作单位。“三门道路”,往往“一考定终身”。你从哪一级学校毕业就做哪一级工作,工作很难变动,也很少有机会再去学习。这种人才成长之路,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类型日新月异、职业要求不断变化、人的岗位不断流动等新情况,而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循环往复,贯穿人的一生,应该是现代成才之路。因此我们要用终身学习的理念设计“成才立交桥”。

      构建“成才立交桥”

      这是一个涉及观念、制度(尤其是人事和教育制度)、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系统工程,有待全面、深入的研究。这里只是提些粗浅的想法。

      1.不能把“上大学”作为建“立交桥”的目标,而要把“成才”作为目标。从教育的角度讲,要为每一个公民提供通过学习挖掘自身潜力的机会。今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些发达地区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是职前教育,为公民一生打基础的。但是,要真正成才,还要走边实践、边学习的路,在一生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去实践、去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自身,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