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0)04—0012—0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造教育”这一人类教育的永恒课题开始令人瞩目地凸现出来。创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过教育的人以其创造性活动创造出新的物质和精神成果,而人的创造性活动是其创造性人格的外部显现。因此,培养创造性人格应是创造教育的直接目的。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对传统的教育(注:这里所说的“传统教育”不是指过去的某个时期以前的教育,如赫尔巴特时期的教育,或是凯洛夫时期的教育等等,而是指与未来的现代化教育相对的、活着的而非死了的、包含着现在并影响着未来的、正在起着影响和发挥着作用的教育。)进行一番深刻的改造与革新。 一、对创造性人格的阐释 “创造性人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注:(美)特丽萨·M·艾曼贝尔著,方展画,胡之斌,文新华编译.创造性社会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27—29.)在此,笔者只是借用这一概念,而不是援用吉尔福特对它的理解。之所以借用这一概念,是因为任何一个人进行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都是以其整个创造性人格出现的,而不仅仅是其某一方面的能力在发挥作用。创造教育的直接目的理应是主体的创造性人格,而不应该是构成创造性人格的个别的或部分的因素;之所以不照搬吉尔福特对它的理解,是因为虽然论述任何一个问题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是没有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但是,在社会科学中,尤其是探讨事物的本质和目的问题时,必须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作为创造教育直接目的的“创造性人格”,理应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哲学范畴,而不应该是一个作为具体科学的心理学的概念。 作为一个教育哲学范畴,所谓创造性人格,简而言之,就是由个体内在的创造能力与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这一组织系统是由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多种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所形成的复合体。 构成创造性人格的内在精神因素是微妙精细、复杂多样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即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注: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理性”是在哲学认识论的范围内使用的,是指理论理性而不包括伦理理性。与此相对应的“非理性”,也主要是指理论非理性,道德情感、道德直觉等道德非理性因素并不包含在内。)所谓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精神世界中那些明晰有序的精神形式,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及其系统化、理论化的思维、思想、理论、学说,以及人脑所具有的形成概念,运用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判断,依据判断进行推理的逻辑认识能力。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精神世界中那些混沌无序的精神形式,它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理性认识能力,即人脑所具有的一种非逻辑、非条理化地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行动的能力,包括灵感和直觉能力、感觉能力、表象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猜测能力、幻想能力等;另一类是非理性精神力量,即人脑所具有的一种非逻辑、非条理化地推动和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行动的精神力量,包括意志、需要、动机、兴趣、意向、情感、信念(信仰)、潜意识等。(注:崔秋琐.理性和非理性概念研究.哲学动态.1990(2).)个体内在的由创造能力和创造动力构成的较为稳固、持久的组织系统,就是由上述两大类精神因素,即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有机组合或整合而形成的复合体。 首先,人的创造能力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综合体。 人的任何创造,都需要有较为丰富、系统的知识和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越系统,理性思维能力越强,那么,他的创造能力也就越强。因此,给人以丰富而又系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人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人的创造心理和创造能力建构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夸大理性因素之于人的认识和创造的作用。科学技术史上的无数事例告诉我们,许多科学体系和人造之物的创造者,当初都不是靠有逻辑的推理完成创造的,而常常是首先凭借直觉、想象、猜想、幻想等认识能力类的非理性因素领悟到某种客观逻辑,或“瞎想”、“乱编”出某种东西来,然后在研究中逐渐认识到这种客观逻辑的存在,或创造出某种东西来。由此可见,非理性因素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绝非如理性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可有可无,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的能动的创造功能不仅体现在人的创造性活动的起始阶段,而且也体现在人的创造性活动展开的整个过程之中。例如,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形象的发现、主题的点化,还是手段的借鉴、创作的推动,无不有灵感、直觉、想象的闪现。极富创造性的科学研究领域更是非理性因素“屡建奇功”的空间。牛顿由苹果落地引发了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凯库勒在研究苯结构长达12年之后,通过梦中的直觉发现了苯环结构;达尔文在苦苦思索之中受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启发,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非理性因素的能动的创造功能在人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注:何颖.论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学术交流.1989(3).):一方面是,它不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固定于约定俗成的观念,可以把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想法交织在一起,使创造主体意外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或发现客体的新的方面或属性,使问题在瞬间得到解决,或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是,当创造主体按照固定的思路和程序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障碍时,非理性因素能够跳跃这一困难或障碍,使人的认识或问题的解决实现新的突破。 在我国哲学界,人们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里不敢谈论非理性因素。最近十几年,人们才逐渐摆脱了“研究非理性因素就是搞非理性主义,而搞非理性主义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这一错误观点的支配,对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应有的关注。经过研究发现,非理性因素不仅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创造性因素,而且它对于促进人的理性因素的发展和激发人的大脑的创造活力,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是完全系统有序的,他的大脑完全是一个理性世界,或者完全为理性所支配,那么,大脑的思维活动就会失去随机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非理性因素本身是一种混沌、冲动、振荡力量,一方面,它能为有序的理性提供机遇、可能性,使之经过‘振荡’、‘间断’否定自己,向更高级的肯定——更高层次的有序——发展而去;另一方面,它又能打破有序的理性的‘僵化’,创造‘张落’的条件,使创造成为可能”。(注:陈志良.非系统论.人文杂志.19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