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性教育的实践品质:开放性和自主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次林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博士生 210097

原文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实践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品质,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同样具有这两种品质。学生的实践品质表现为在德智体的教育活动中从自己的需要出发与客体性的他人、知识、环境进行主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教师的实践品质重点表现在对教育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开放性、自主性态度上;教育活动本身的实践品质要求它在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上向社会开放。主体性教育不单是教师的实践或学生的实践,而且是师生间的实践。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字号:

      一

      对人的本质的看法决定了对主体性的看法。把人看成是机器,或把欲望、意志、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人的本质也就自然有与之相应的主体观。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动物。人不只停留在认识世界上,反映世界的目的却是要改造世界。人是在实践中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出自己赖以存在的社会关系,发展自己的精神观念。人也只有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实践不是人受自然因果盲目摆布的过程,也不是人的欲望、意志、观念无所顾忌地肆虐过程,它本质地包涵着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即主体的客体化与客体的主体化。只要主体把自己的目的、计划、设想通过自己的现实的客观活动对象化出去,并在活动的外界对象上印下主体的印记,同时,主体在这种客观的活动中又有新的收获,即丰富、充实和发展了主体自身——主体被对象化了,那么这种现实的客观活动就是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主体自身被对象化,即主体与客体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而也是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但,人不是为实践而实践。人的一切实践归根结底都与他自身的需要有关,不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是非人性的,因而也是人所不能容忍的。没有人的需要,实践无以启动;不满足人的需要,实践无以持续。因此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自己进行的,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或者说,人总是从自己出发来进行实践。实践的主客体双向对象化和从主体自己出发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主体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特征。说人是实践的动物也就是说人是能够从自己出发,去扩大、加深与客体的联系的动物。

      人的开放性是把人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他要与外界其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人作为系统总是要与外物建构起互渗互化的联系,人通过开放既从外界输入、也向外界输出物质、能量、信息。其实,开放性是一切动态系统的共同特征,而人的系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自主性上。自主即自己做主。只有人的系统才能在自己的存在中不受外界力量的任意支配。除人以外的一切生物都仅仅是利用外部自然,过着单方面的适应自然的生活,只有人才能想办法让自然同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成为周围世界的主人,根据自己的尺度去选择、评判外界。也只有人才能自己主宰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开放性说明了人与外界的联系,自主性则说明了这种联系的发生及目的方面的意义。人的开放性是自主的开放性,人的自主性也是以与客体双向对象化为内容的。

      二

      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既是教师的实践,也是学生的实践。对前者,似乎疑问不多,但对于后者却是疑问不少。实际上,不能把教育看成是学生的实践也就无法真正把教育看成是教师的实践,它们是一个整体。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品质,即开放性和自主性。实践品质首先表现在学生的个性上。它要求学生不能局限于已有的个性品质,面对新的客体,不是下意识地拒绝它,而是怀着好奇,主动敞开自己的心灵,不断作出新的尝试,乐于根据新情况调整旧有观念和个性品质。封闭性的个性总是力图避免新客体的挑战,不愿调整自己顺应外界,而总是希望用已有的个性去同化外面的一切,有时甚至不顾客体的实际,强行、扭曲地给予“同化”,所以封闭的个性不是开放的,它只是主客体之间单方面的作用,它也不是自主的,它的单方面的要求最终只能走向自主的反面。

      德育要在学生的自主开放中进行。学生的品德不是在安静的知识接受中提高的,它必须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形成和表现。学生通过开放性交往,主动打破自我的界限,让自己进入别人的心中,也把别人的个性吸纳到自己的个性里,通过这种双向化过程,自我与他人取得融合,形成全息。随着更多个体间的全息融合,他们便构建起一种集体。在集体中,你我他真正得到了统一,爱己与爱人也真正得到了统一。自主性也从原来的由“我”个人出发变成了由“我”这个集体出发。集体主义教育不是以个人与集体的对立为前提,不是叫学生去爱那个外在于自己的集体,而是爱自己生活于其中,在心理上与自己全息统一的这个集体。开放性交往把个人与集体统一了起来,只有实现了这种统一,个人才能象爱自己一样爱着集体,集体主义才能变成个人的内在品质。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不是一样的道理吗?一切高尚的道德品质只能从学生的自主开放性交往中养成。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必须根据实践的品质才能完成。学生今天所面临的知识是千万代前人经验积淀下来的理性形式,它们是前人头脑智慧的外化和延伸,也是今天学生智慧发展的手段和基础。学生只有内化这种已有认识结果,才能站在前人的肩上,以类的资格去从事新的活动,因此知识的学习就是学生向社会历史开放自己的过程。但是,由于知识是以静态结果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有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赋予知识以“生命”,才能使历史性的知识活生生地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知识的活化既可通过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确证,也可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全息而又简捷地体验知识的过程。经过了学生生活的洗礼,知识就可以成为学生自己的,并构成为学生个性的一部分。所以,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想办法让学生经验地、或符号地参与到知识的过程当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力”加进知识当中,主动与知识进行双向对象化。几十个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知识,但一旦进入实质的内化阶段,各个学生总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知识在难度、份量、和呈现方式诸方面进行主观加工,因此,一堂课下来,学生所得是各不相同的。这反映了学生在获取知识时的自主性。学习即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学生从文本那里获得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融合物,当中反映了学生对文体的改变和文本对学生的改变。主体性教育认同并鼓励这种双向改造,并相信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知识的改造和知识对学生的改造相统一的过程,是学生个性与知识相融合的过程。主体性教育就是希望能把知识变成学生的个性品质,希望学生不把学习知识当成被迫而为的苦差,而是把它体验为一件为自己本性所要求的乐事。

相关文章: